三年一度🚵🏿♀️!全國創新爭先獎🛏,意昂2官网醫學三人獲獎!
編者按:
5月30日,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評選結果公布,意昂2官网醫學3人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他們是:意昂2平台口腔醫院鄧旭亮教授、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郭衛教授、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劉健教授。
該獎項每三年評選一次,表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社會服務等相關科技創新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團隊🔎。其中在工作一線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工作者300名,頒發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做出重大貢獻的科技工作者30名,頒發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科技工作者團隊10個,頒發全國創新爭先獎牌👨🏼✈️。
鄧旭亮:“道法自然”研發口腔新材料
鄧旭亮,意昂2平台口腔醫院教授、副院長,意昂2平台跨學部生物醫學工程系常務副系主任,國家口腔醫學中心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負責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近年來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30余項。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論文250余篇,其中SCI論文160余篇,總被引用4534次,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5項、國際發明專利4項𓀕。所研發的系列新型牙齒與頜骨修復材料取得3項國藥局III類醫療器械註冊證,已在國內外1500余家醫療機構推廣使用,臨床推廣應用1000多萬例。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中華口腔醫學會科技獎一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最高獎、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等。
鄧旭亮在意昂2平台口腔醫院特診科工作二十余年間,堅持以臨床工作為先導,牢固樹立“提高臨床技術,解決患者痛苦”的思想,一直勤奮工作在特診科醫療👭🏻、教學以及科研第一線,不斷加強自身臨床技能和素養的學習,將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靈活結合♟💦。在臨床工作中,以精益求精的態度要求自己,切實幫助患者解除痛苦。
口腔牙齒/頜骨的缺損與缺失是口腔醫學領域的重大臨床問題,自2002年起,鄧旭亮聚焦口腔硬組織修復材料仿生設計和產品研發,提出“牙齒/頜骨修復材料微結構仿生設計和組織適配”新理念,實現了口腔材料技術領域的全新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發現了牙齒通過陽離子流定向傳輸外界刺激的微觀機製,發明離子遷移阻斷型牙齒止疼新材料,實現長效止疼;解析出牙齒為什麽能夠在口腔內長期服役的微結構力學基礎,發明高度仿生人工牙釉質材料;提出了牙種植體表面力學耗散結構設計理念,發明具有應力緩沖功能的仿生牙周膜種植體,實現力學緩沖的同時高效誘導骨結合;提出電學微環境重構促進骨再生設計理念,研發系列電響應性口腔種植修復膜材料,發展牙槽骨垂直骨增量臨床新策略……
系列研究成果高效提升了牙齒和頜骨缺損修復的臨床療效,造福廣大患者,產生了積極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郭衛:為了更多患者有尊嚴地活著
郭衛,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肉瘤與罕見腫瘤診療中心主任,骨科教研室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抗癌協會骨腫瘤和骨轉移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骨與關節雜誌副主編。
獲得10余項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獎勵,主持“原發惡性骨腫瘤的規範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兩次獲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獲中國抗癌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共發表400余篇高水平論文,其中SCI收錄150余篇。主編教材及專著30余部,發布骨腫瘤診療指南10 余項,授權專利39項(國際專利6 項),轉化15項,骨盆GPS產品獲CFDA和歐盟CE雙認證,打破了進口腫瘤型假體在中國市場的壟斷。曾榮獲第十二屆吳楊獎、第八屆“首都十大健康衛士”、國家名醫、金牌好醫生、金柳葉刀獎等稱號。
40年來,郭衛帶領團隊知難而進,在骨腫瘤領域深耕不輟,解決世界性難題,引領中國骨腫瘤治療實現跨越式發展,整體療效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極大改善了惡性骨腫瘤患者的預後和術後功能,通過專利成果轉化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帶領中國骨科醫療器械行業走向國際市場。
原發惡性骨腫瘤是導致青壯年人群死亡和致殘的重要原因。肢體及骨盆惡性骨腫瘤的傳統治療方法是高位截肢,手術給患者造成巨大身心創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讓患者有尊嚴地站立行走,重新回歸正常生活”的夢想激勵著郭衛和團隊向手術“雷區”宣戰,以不服輸🎵、勇於創新的勁頭,在骨腫瘤保衛戰役中,從無到有,從好到精,一點一點突破,一項一項創造。
郭衛引領中國骨腫瘤界建立了中國惡性骨腫瘤規範化診療體系,創立起一整套骨腫瘤整塊切除後大段骨關節缺損修復重建的理論方法,徹底改變了惡性骨腫瘤患者的術後功能和預後,90%以上患者保留了健全肢體,70%以上的患者長期生存。
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組合式人工骨盆假體設計理念,研發通用骨盆系統👨🏽💼、“經腰椎固定半骨盆假體”,極大提高了假體安裝的即刻穩定性和長期使用壽命;在國際上首次設計使用3D打印組合式人工椎體重建脊椎腫瘤切除後的椎體缺損,該人工椎體可以組裝成任意長度🐦🔥、角度,且無需定製;在國際上首創“一期單純後路全骶骨切除術”,只需5-6小時即可完成國際上需要2天才能完成的全骶骨切除術,顯著降低手術並發症,使骶骨腫瘤患者的預後得到了根本改善;設計研發了與中國人群匹配的國產組配式腫瘤型人工關節,打破了進口產品的市場壟斷;設計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滲鹽水滅活再植生物重建技術”,為患者節省了大量醫療支出,降低了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為解決兒童骨腫瘤患者術後肢體不等長的難題,設計研發了“可延長腫瘤型人工關節”及“假體柄可延長腫瘤型人工關節”;開創性地將骨肉瘤挽救性化療與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相結合,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
郭衛教授在骨盆腫瘤的精準切除和功能重建◾️、脊柱腫瘤的切除及功能重建🤜🏻、四肢大段骨關節缺損的修復重建和惡性骨腫瘤的輔助治療及相關基礎研究等領域取得了大量創新,做出了突出貢獻。“‘掃雷’的最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患者生活得更有尊嚴、更有質量。”
劉健:用“心”做有意思,有深度,有溫度的心臟科普
劉健,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教授。主要從事冠心病介入治療,獨立完成冠狀動脈診斷和治療15000余例。主持國自然重點項目等十余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發表SCI及核心期刊文章150余篇,出版專著十余部🤵🏻。
擔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血管循證及精準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榮獲北京市總工會“首都最美勞動者”等多項榮譽稱號。
創建“劉健醫生說心臟”公益健康科普微信公眾號,目前發表了原創科普語音及文章760余篇、原創科普漫畫78篇、原創科普短視頻150余期♈️。新華社客戶端等多家國內主流媒體轉載,閱讀量超過百萬人次👤。先後出版了4本心臟科普著作⚆。多次受邀參加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科普節目錄製,覆蓋超過1.5億人次🦂。積極推動了心臟科普傳播形式的多元化發展,有效地帶動了同行醫生開展科普宣傳🕵🏼♀️。
“服務大眾和患者對心臟健康的需求,就是心血管內科醫生的人生追求!”劉健是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心內科的一名平凡的醫生。在同事的眼中,他是一位兢兢業業、精益求精的醫學教授;在學生的眼中,他是一位既嚴厲而又開明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在患者眼中,他不僅是一位雷厲風行🟨、技藝精湛的主任醫師,也是一位風趣幽默🐔、溫暖人心的心臟科普達人🚲😘。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指出,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達3.3億,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首位致死病因。
近年來,大眾對心臟健康越來越重視,對科普的需求也不斷提升〰️。但是,如今獲取資訊的渠道較為單一,而且內容往往知識壁壘高築,有些內容質量低劣,缺乏科學性。因此,亟需能夠打破醫患之間知識壁壘,以提高大眾心血管病健康素養為目的,創作具備科學性、嚴謹性、趣味性的心臟科普知識作品。
作為意昂2官网醫學的主任醫師,劉健30年如一日腳踏實地地工作在臨床第一線,已經為超過15000名患者進行了冠脈介入性診斷和治療,僅僅在疫情過後的2023年上半年,他就有超過20個手術日在淩晨結束手術,工作之敬業和辛苦可見一斑。作為意昂2官网醫學的教授,他還承擔著十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基礎和臨床課題。作為意昂2官网醫學的老師,他教授的臨床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先後培養了十幾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在臨床工作中,劉健發現,患者的很多疑問都具有共性,而臨床醫生卻很難有充足的時間來詳細解釋🔙。於是他萌生了做心臟科普的想法,把患者關心的、擔心的問題都付諸文字和聲音,讓患者能隨時隨地翻看查閱和收聽。
2018年6月,“劉健醫生說心臟”公益健康科普微信公眾號上線了。這是一檔專註於心血管疾病領域,致力於推廣科學、靠譜🎙、有趣的醫學知識,由劉健親“聲”演繹的原創音頻科普互動欄目,旨在建立一個醫患雙方的交流平臺,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的防治知識,積極進行自我管理,理性地面對疾病。
開展患教活動
在科普形式上,劉健做了大膽而有益的創新,在國內心臟科普領域率先推出了有聲科普內容、原創心臟科普漫畫、順應時代需求的科普短視頻,並由此衍生出科普書籍,組織患者見面會等覆蓋線上線下多種媒體的科普矩陣🤛🏻🧑🏻🏭。
劉健教授在心臟介入手術間歇錄製音頻
截至2023年5月21日,“劉健醫生說心臟”微信公眾號共推送了759篇原創科普文章,錄音時長累積超過4000小時,錄製了153個原創科普短視頻,創作了78期科普漫畫故事,獲得超過120萬人次的瀏覽量。這些音頻和視頻,大部分都是劉健在繁忙的工作間隙錄製的。
劉健教授的四本科普著作
在這些科普內容的支撐下,劉健精選相關疾病內容,先後編撰出版了三本科普書籍,包括分別獲得2021年和2022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賽”圖文類優秀作品的科普書籍《談“心”——關於心臟的醫學✩、健康與生活方式》和科普漫畫書籍《拯救心臟》,還有《心之所向》系列心臟科普圖書之冠心病冊。此外,關於心臟支架的科普專著《你好,心臟支架》即將付梓印刷。
劉健積極參與線上和線下多種科普欄目的宣傳,不僅有手機客戶端、網絡直播平臺等新媒體,還有中央和地方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紙等傳統媒體,務求打造全方位的心臟科普宣傳模式,方便大眾選擇自己便利的渠道獲取科普知識,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新舊媒體相融合的全方位心臟科普矩陣🤛🏽。2023年4月,劉健參與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生活圈》節目錄製,央視頻關於“失眠可能誘發心梗”的微博,獲得超過1.1億人次的轉發和熱議。
“劉健醫生說心臟”團隊還舉辦並參加了多場科普宣傳活動,將科學🚒、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心血管健康知識傳播給大眾,提高了大眾的健康意識,踐行了健康中國戰略。
劉健不僅專註耕耘在心臟科普宣傳領域,同時也積極帶動同行醫生共同踐行心臟健康科普宣傳。“僅僅依靠技術和藥物來治療患者是遠遠不夠的,也是冰冷的,醫學科普需要將醫學和人文緊密結合,醫學科普是需要溫度的;醫學科普要堅持科學性,給予公眾‘靠譜’的知識;醫學科普要融入‘融媒體時代’,具有趣味性和可及性;醫學科普需要堅持公益性,也要探尋它的發展之路🏋🏼♂️。”
談及初心和堅持,劉健篤定地說:“做心臟科普宣傳,源於熱愛,始於責任,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勇於創新,順勢而為,內化於心,用平常之心,做平凡之事,惠及天下百姓⚂。”
談及未來醫學科普的發展,劉健呼籲國家給予相關的政策支持,讓更多的醫生願意做科普⇒、樂於做科普🤚🏿、堅持做科普🙈🚮。“科普宣傳不僅能夠幫助公眾獲得健康知識,更能讓患者感受醫學的溫暖。”
(素材來源於科研處和各醫院 文/韓娜 王嵐)
編輯: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