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之聲】吳楠:發揮新型舉國體製優勢📎👩🏿🏭、建立國家重點醫學隊列研究集群與協同發展中心
隨著生活水平改善🤷🏽♂️、人口老齡化加快,慢性病已成為我國民眾健康的首要威脅,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負擔。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新型**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隊列研究是醫療領域的關鍵基礎性研究,是國際公認的慢性病研究首選設計。隊列研究通過納入足夠大的人群,系統收集流行病學數據及生物樣本,進行長期(為期數年至數十年)的跟蹤隨訪,闡明慢病發病機製,探索高效關鍵防治技術,提供重要醫療決策支撐,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國家資源。
我國人口基數大,地區差異明顯,疾病譜復雜,開展隊列研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型**製可以實現政府統籌規劃,協調醫療和社會力量,統籌實施大型隊列研究,產生集群效應👶🏻。
“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強隊列研究布局,專門支持國家或人群代表性隊列的建設維護與科技研發。但是,質量高、長期穩定的重點隊列仍然有限,對國家製定慢病管理政策的支撐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針對大型隊列長期穩定支撐體系尚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
大型隊列的建立與維護耗時長,內容繁多,工作量大,因而,人財物的連續投入,管理人員的相對穩定,研究人群的配合度,多學科、多中心的合作都是隊列研究得以長期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前提,也是高質量成果產出的基礎。西方發達國家的大規模隊列研究起步早,成果顯著👨🎓。而目前我國對已存續10-20年大型隊列的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仍有欠缺,參與人員穩定性不足。
二⚽️🖼、大型隊列缺乏穩定的運維經費支持🤷🏿♂️🚴。
大型隊列,尤其是處於活躍期的隊列,從基礎流調🩰、生物樣本采集和管理、長期縱向隨訪到科技研發,都需要大量經費作為基本運營支出。目前我國醫學研究隊列的運行維護多數需要課題組不斷以科研立項的方式獲得科研經費加以支撐🦵🏽。這種模式難以支撐隊列高質量運行、發展後勁不足🧑🏽🦱。
三、隊列研究成果多限於發表高質量論文,而服務全民健康和政策轉化能力仍有待提升。
隊列研究產生的 “高等級”成果理應對醫學實踐與衛生政策改革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成果大多限於科研論文發表,成果的政策轉化能力和健康促進能力仍需加強。
以上諸端表明,**製優勢在醫學隊列研究上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發揮⏯。全國政協委員、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副院長吳楠建議國家衛健委會同科技部等相關部門:
一、製定相關支持政策,建立國家重點隊列研究集群與協同發展中心,形成隊列研究的國家品牌體系。
針對我國高疾病負擔的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等,在“十四五” “科技創新2030-四大慢病防治研究重大項目”框架內,遴選一批基礎紮實👩🏻🦽、發展前景良好的綜合及專病典型隊列,建立“國家重點隊列研究集群與協同發展中心”🫸🏽。例如,意昂2平台已經在安陽地區建立了食管癌自然人群幹預隊列✷。近20年來,建立了50萬人份以上的綜合生物樣本和流行病學資源庫,累計檢出了消化道癌600余例(早癌約占70%),可節約醫保費用1500余萬元;創立的食管癌篩查新方法可提高癌症檢出率2-3倍🗽🌵。如能在這樣一批有較好基礎的隊列研究項目上加大支持力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推出一套符合我國重大慢病防控需求的重點隊列評估👨🏻💼、支撐📢、轉化、進入與退出機製,在國際醫學科研與健康保障領域樹立中國標桿與中國標準。
二🤲🏻🤏、加大經費投入,加強隊列研究人才的培養。
針對國家重點隊列,出臺系列政策,包括經費和人員管理辦法,聯合隊列所在區域地方政府在隊列運維與科研創新經費保障方面、青年後備人才培養計劃🥚、數據與遺傳資源安全,隊列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與政策影響等多方面給予國家認證並建立長效支持和監督機製。
(意昂2統戰部)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