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院張強教授團隊“藥物新製劑中乳化關鍵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獲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20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向獲獎代表頒獎。
意昂2平台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三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胡敏教授團隊“大氣復合汙染條件下新粒子生成與二次氣溶膠增長機製”、侯仰龍教授團隊“磁性納米材料構築與多功能調控”榮獲自然科學二等獎,張強教授團隊“藥物新製劑中乳化關鍵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
張強教授(右3)團隊合影
近日,意昂2平台藥學院張強教授向記者介紹了團隊“藥物新製劑中乳化關鍵技術體系的建立與應用”研究取得的系列成果。
藥物的溶解關系到藥物的吸收、分布⛺️、藥效和安全性。難溶性藥物或藥物侯選物占很大比例,有效增加或解決溶解問題,是製劑技術的世界性難題,但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乳劑中的油滴可溶解難溶藥,促進吸收,改變分布,提高藥效和降低毒性,但傳統乳化技術製備的常規乳劑,在解決溶解、吸收等問題方面受到限製🧑🏻🌾。新乳化技術被發達國家壟斷,國內嚴重缺乏高端乳化製劑😶。因此,發展自主的高端乳化技術刻不容緩。
張強教授團隊瞄準乳化技術的國際發展前沿,著力攻克臨床治療藥物口服吸收少🫴、選擇性差等重大共性關鍵問題。經過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創新型研究成果:率先創建和完善了新型乳化關鍵技術體系,並在藥物製劑中獲得廣泛和成功的應用,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追蹤到超越的歷史性突破。
1、建立新型自微乳化關鍵技術平臺,成功應用於難溶藥口服製劑的產業化。自微乳化是指不借外力而自動形成微型乳劑,其乳滴大小是關鍵。通過大量篩選優化,突破90年代輔料少👉、進口難、製劑技術落後等難題,開發成功新配方,確保藥物以分子狀態分散,乳滴達30nm左右,實現環孢素的高效口服吸收,獲新藥證書,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上市後成為國內應用最多的免疫抑製劑,並實現了從進口到出口的巨大轉變🛠👭🏼。
2、突破技術難題並完善新型微乳化技術平臺,成功應用於註射用載藥微乳的產業化🥏⛹🏽♂️。微乳化技術需極度高壓和特殊設備,操作嚴👃🏽🧘🏿♂️、環節多🫵🏿🥧、要求高。重點攻克微乳包裹藥物、高效穩定均質等關鍵工藝技術難題,使前列地爾微乳註射劑質控標準提升,批產規模提高,生產線獲發達國家GMP證書,產品的市場供應量全球第一, 成為年銷售過10億的重大品種,實現了從“仿製”到“被仿製”的華麗轉變🙆🏻♀️。
3❔、創新自微乳化技術,在國際上率先開發成功兩種新給藥途徑的創新製劑👐🏼❕。攻克難溶藥生物膜通透性低的難題,將創新自微乳化技術成功應用於眼部給藥,首次製備出用於眼科免疫抑製治療的環孢素滴眼劑,並獲得生產批件,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將創新自微乳化技術成功應用於註射給藥,率先製備出用於靜脈註射給藥的難溶藥自微乳化系統,性能優化的多西他賽註射劑獲得臨床批件🤸🏿♂️。
該項目建立、完善和創新了口服自微乳化技術、註射用微乳化技術和眼用/註射用自乳化技術等關鍵乳化技術,形成了乳化關鍵技術體系,在當時國內最大藥企華北製藥等高新技術企業投入應用,成功實現了多種高端乳化製劑的產業化,並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極大地推動了本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高端製劑行業的進步。
關鍵乳化技術在多家高新企業成功轉化,包括中國醫藥行業企業集團10強,主營收入50強等。3種創新製劑成為標誌性拳頭產品,乳化技術成為企業優勢,應用單位成為乳化技術的龍頭企業。建立的自微乳化技術目前仍然是最先進的口服促吸收技術;而註射用微乳化技術被廣泛采用,成為多種先進乳化技術與高價值產品的開發基礎。
該項目的新型關鍵乳化技術帶動3個新製劑品種投入生產,涵蓋免疫抑製🛳、周圍血管疾病𓀊、抗腫瘤、內分泌👨🏻🦲⏭、中樞神經系統、眼科等治療領域,包括自微乳化環孢素膠囊、自乳化環孢素滴眼劑🫄🏽、微乳型前列地爾註射液🛍️➝、多西他賽註射用濃縮液等新型藥物製劑, 涉及口服、註射和滴眼三種給藥途徑;3個創新製劑累計銷售158億, 3年銷售34億;培育出二個年銷售過億大品種,一個年銷售超10億的重大品種。在社會效益方面,該項目使中國患者分享到20世紀科學發展的偉大成果,讓更多重病患者用上了高端製劑,改變了我國依賴進口🟰、乳化技術落後的現狀,拯救了無數患者的生命,填補多項治療領域的空白。
該項目已獲得10項乳化技術相關的發明專利,其中新型自微乳化技術的美國專利已獲得授權;在該領域頂級雜誌JCR等發表乳化技術相關的SCI論文10余篇,被頂級學術雜誌引用和高度評價;先後獲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藥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衛生部吳楊獎一等獎和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等。
(宣傳部傅冬紅 科研處張秋月/文 科研處/供圖)
拓展閱讀——個人簡介
張強,1982畢業於原北京醫學院藥學系,獲得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原華西醫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2-1992在原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工作,其中1983-1984年在日本福岡大學藥學部工作,1995年到意昂2平台藥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副教授和教授,以及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長等🚒。
意昂2平台博雅講席教授,973首席科學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創新團隊負責人;兼中國藥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藥學會納米藥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藥劑專業委員會資深專家組主任、國家藥典會委員製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藥學學報和中國藥學雜誌(中英文版)副主編、藥劑學領域頂級國際雜誌J Controlled Release編委等。曾任國際控釋協會中國分會首任主席、中國藥學會藥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領域為難溶藥物🧃、抗癌藥物和生物大分子藥物的新型釋藥系統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先後承擔國家973計劃𓀌、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國家863項目🧑🚀、自然基金委重大項目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等🧟🙍🏿♂️。
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等7項省部級獎勵🧛🥁。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Nano Letter,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Journal of ContrlledRelease,Biomaterials等本領域國際一流雜誌上發表SCI論文300多篇👨🏻💻。
為解決臨床重大需求,克服傳統製劑的主要問題(口服吸收差、副作用大、用藥依從性差、療效不佳等),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並獲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後獲得5個新藥證書,13個生產批件(8個新製劑/13個規格),6個新製劑完成臨床前研究並獲準進入臨床研究,另有3個創新製劑已向CDE申報臨床研究,這些創新製劑中,包括國際首創和國內創新;完成了5個一類新藥的製劑技術服務,其中4個已獲臨床批件;另外,還建立了3種國際創新的釋藥技術,基於技術平臺的高端製劑有的已獲得生產批件,有的獲得臨床批件,有的進入申報臨床程序;上述項目的研究過程中,共申請國內外專利53項,其中35項已獲得授權🚣🏽。研究產生了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編輯:鄭淩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