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之聲】全國政協委員霍勇🙅♀️:新形勢下建立和完善我國慢病管理體系的建議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為代表的慢性病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公共問題。我國慢性病現狀不容樂觀,呈現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衛生費用支出率高和控製率低的“四高一低”現象。據統計慢性病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近70%,導致的死亡占我國總死亡人數的86.6%。
我國政府歷來重視慢性病防治工作,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慢性病防治重點逐漸向健康管理轉變。盡管我國早在1953年建立衛生防疫體系,但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新冠疫情的防控取得成功,針對傳染病的很多措施,可以用於慢病,如整體協調,網格化管理,人盯人,戶到戶等👷🏼♂️。但慢病管理體系建設仍還需要人力,資金和技術的投入。
一🍒、我國慢性病防控體系“缺錢少人模式舊”,亟待完善。我國慢性病預防與控製體系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缺錢少人模式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較大差距👷🏽。例如,我國慢性病治療與醫保銜接不理想,慢病患者僅限於門診“特種疾病”報銷,且額度有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匱乏☂️🥍、慢病防治專業人員嚴重不足。慢病診治是場持久戰,分級診療體系並未部署到位,大多數患者直接選擇上級醫院就醫,社區衛生服務利用率低,存在重檢查輕幹預的現象。另外,由於我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防治機構缺乏績效考核和強有力的監管,導致慢病相關的監測水平在鄉縣級疾控機構落實程度較低,成為了我國防控體系的短板。二、完善慢病防控體系是新時代要求。慢病管理的不足,甚至關乎我國現階段新冠疫情的防控水平,因為大多數新冠死亡病例常合並心血管病等慢病,如果慢病控製良好,新冠患者死亡風險也會大幅減低👨🏼⚕️。2017年,我國《慢性病防治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發布,提出了“降低疾病負擔,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更高要求。其中的“全”字,切中了我國現階段慢性病防控體系在時間和空間的雙維度上的雙重調整。因此,如何更有針對性的完善現有慢病管理體系已成為未來我國慢病防治的關鍵🪣。
據此提出以下幾點具體建議:
1.重視醫療機構的慢病管理作用,落實分級診療
醫療機構是慢病病防治的主力軍。目前醫療機構都是“只治不管”,尤其是慢病管理的網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用發揮不足,利用率較低,需要進一步完善家庭醫生簽約機製🔇。強化家庭醫生慢病防控考核製和績效掛鉤,促進基層醫生建立與相應的醫療機構和專科建立專業聯系。
積極發揮2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在慢性病管理和分級診療及雙向轉診中主動作用,要求都必須建立慢病管理中心,形成與社區基層慢病管理聯動的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形成監督問責機製▫️。
2.解決慢病管理資金短缺
加強國家對各級醫療機構慢病管理體系建設的投入,可通過強化醫防合作,鼓勵優質資源向基層傾斜,完善醫保在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差異化支付;同時完善基本藥物目錄並強化上級醫院與基層的用藥銜接,從而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尤其,2018年國家正式啟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和使用重大改革,截至2020年底已開展三批國家集采,據官方媒體報道,三批藥品集采共節約費用總體超過1000億元;2021年初又開展了第四批集采,並且國家明確要推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常態化🖕、製度化,預期未來將進一步降低醫療支出,並有利於醫保資金可持續。國家推進實施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可為醫保基金管理實現“騰籠換鳥”,為提高各級醫務人員待遇和提供慢病管理體系建設資金,在全民參保的情況下,建議將更多醫保談判藥品納入門診保障管理,提高患者用藥可及性,同時通過集中采購工作節約的資金進一步保障慢病管理保障水平的提升。
3.深化醫藥聯動和促進互聯網醫療
藥物是慢病防治基礎。一方面,慢病用藥要著眼療效和預後,建議依據臨床實際需求及相關指南,優化慢病相關基本藥物結構,引導臨床合理用藥,助力“1+X”用藥模式形成(“1”為國家基本藥物目錄🚣🏻♂️、“X”為非基本藥物,由各地根據實際確定)。另一方面,要鼓勵創新藥物的應用。創新藥物無疑對慢病進程的改善至關重要,因此,如果成本效益比理想,應在政策上要鼓勵新藥的快速臨床化應用🏄🏽🤾🏻。包括國產創新藥物和國際上歐美已審批上市的重要的創新藥物👨🏻🏭。
另外,互聯網號稱“新四大發明”之一,“互聯網+醫療”在我國也早已起步,預約診療、在線隨訪🤞、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網絡服務也屢見不鮮。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遠程醫療基礎建設提速,醫療保障和收費政策不斷扶持,下一步要重點實現鄉鎮基層患者慢病的數字化或雲管理,實現我國資源配置的更優化組合📤。
(意昂2統戰部供稿)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