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院周德敏/肖蘇龍課題組發表三萜調控病毒-細胞識別機製的綜述
近期,藥學院周德敏/肖蘇龍課題組應邀在藥物化學領域權威刊物J. Med. Chem. 上發表題為“Triterpenoid-Mediated Manipulation of Virus-Host Recognition: Is the Time Ripe for Viral Inhibitors from Nature?”的展望(perspective),該綜述已於2020年11月17日在線發表,博士生李海偉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周德敏教授及肖蘇龍副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細菌和病毒是自然界中兩類廣泛存在的病原體,與之共同生存進化的物種為了抵抗這兩類病原體的入侵而產生了一系列具有防禦活性的代謝產物,例如70多年前發現的由土壤鏈黴菌等產生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近年來,五環三萜類次級代謝產物的廣譜抗病毒活性也逐漸被人們所發現。研究發現該類化合物可通過阻止病毒進入和釋放兩種機製實現對病毒與宿主細胞識別的調控作用。鑒於病毒進入和釋放兩個階段在病毒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探索針對該過程的病毒進入抑製劑及成熟抑製劑對於具有新作用機製的抗病毒藥物的發現,特別應對目前爆發的新型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該綜述首先介紹了具有抗HIV𓀀🧊、HCV、IAV及SARS-CoV活性的五環三萜類小分子的發現及其構效關系的研究,包括已進入臨床Ⅱ期的第一代HIV成熟抑製劑bevirimat和第二代可口服的HIV 成熟抑製劑BMS-955176(GSK-3532795)的發現👨🏿✈️⚉。在此基礎上結合本課題組多年的研究積累,介紹了綜合運用多種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發現五環三萜抗病毒的作用靶蛋白及其氨基酸結合位點,闡述了五環三萜類小分子“通過阻礙HR1-HR2三聚體發夾狀結構形成從而阻止病毒與細胞膜的融合”的廣譜抗病毒進入作用機製,最後著重討論了五環三萜類抗病毒進入及成熟抑製劑面臨的挑戰和瓶頸,為新型抗冠狀病毒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文鏈接:https://dx.doi.org/10.1021/acs.jmedchem.0c01348
DOI號:10.1021/acs.jmedchem.0c01348
(來源: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