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結果公布⛅️:意昂2官网醫學獲佳績
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於9月10日上午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會上公布了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意昂2官网醫學取得突出成績,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1項,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向各位獲獎者表示祝賀,望再接再厲,再創佳績,為推動意昂2官网醫學十四五科技創新工作作出更大貢獻。
(獲獎者合影)
傑出青年中關村獎獲得者: 口腔醫院 衛彥
衛彥,意昂2平台口腔醫院特診科主任醫師、博導,研究方向為口腔生物材料☛。“如何提高植入材料與天然頜骨間納米尺度生物力學適配”是尚未解析的頜骨植入修復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衛彥醫師面向嚴重影響人民健康的頜面缺損重大疾病診療需求開展研究,揭示了天然骨再生的納米生物力學調控機理,為植入材料骨誘導性設計提供理論依據;設計了人工骨主動激活納米生物力學信號傳導,為提高植入材料成骨誘導效能提出新方向;以第一/通訊作者在Nat. Comm., 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研究論文;發展了新型納米生物力學植入材料,獲國藥局Ⅲ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推廣應用20余萬例🚶♀️➡️🚣。獲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等支持。衛彥不僅在科學研究方面勇於創新,而且在臨床工作中務實求真,為廣大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在患者與同行中享有良好聲譽⛹🏿♀️🍴。受邀擔任兩本SCI收錄期刊J. Adv. Dielectr.與Mater. Chem. Front.編委,北京老年口腔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口腔生物醫學委員會委員、中華老年口腔專業委員會委員。
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基於含氮化合物構建的氮化反應
第一完成人:藥學院 焦寧
含氮化合物被廣泛地應用於醫藥👨🍼、農藥、材料等領域。如何在溫和條件下向原料分子特別是簡單碳氫化合物引入氮原子是一個意義重大🤷🏼、且又面向可持續發展與技術源頭創新的挑戰性前沿科學問題。但是,由於碳氫👬🏻👩⚕️、碳碳鍵反應活性低🖖🏻🥁、選擇性難以控製,長期以來該領域研究進展緩慢,鮮有文獻報道。項目組經過幾年的努力,在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及重點項目、和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等支持下,從化學反應機理出發,突破了碳氫化合物轉化的瓶頸,在含氮化合物製備領域取得了重要的🚢、開拓性的進展🦜。項目提出了簡單碳氫化合物氮化反應的新策略,通過自由基反應等氧化過程,發展了多種氮原子引入常見分子特別是碳氫化合物來製備含氮化合物的新方法,建立了腈、胺🧏♂️🍙、酰胺、氮雜環等重要含氮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為天然產物、藥物🤩、及活性分子的後期結構修飾改造和藥物發現提供了新途徑♞。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廣泛關註,被認為是該領域的“一個重要的進展” ,並被評價為“塑造了新的策略;最傑出的發現” ,推動了有機化學、藥物化學等學科的發展。(項目完成人:焦寧,周旺,秦沖,王騰,唐從輝,丁勝濤,孫祥,酈鑫耀)
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獎項目:基於基礎和臨床的抑郁症診療生物學標記研究
第一完成人:第六醫院 司天梅
抑郁症是全球範圍內致殘的首要原因,發現並明確有助於抑郁症準確診斷和個體化治療的客觀標記物,並解析其生物學機製,對於抑郁症的防治至關重要。本課題通過收集抑郁症患者的臨床病理征、影像學及遺傳學資料建立抑郁症大樣本庫,同時輔以臨床前高效的動物模型基礎研究,多層次、多視角闡明抑郁症的發病機製,為抑郁症早期預警👭、診斷與鑒別診斷、治療方法的優化提供新策略。獲得以下重要發現:1.借助RS-fMRI 技術在中國人群中首次證實可用於抑郁症客觀診斷的生物學標記;2.從遺傳學和影像學方面,首次探明可用於抑郁症個體化治療的客觀生物學標記,提出並證明多巴胺獎賞通路是治療抑郁症的有效靶點;3.首次闡明一條全新的CRHR1-nectin3-calbindin-IMPase 信號通路可能是抑郁症發病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本項目揭示了全新的抑郁症發病的神經生物學機製,從影像學和遺傳學角度證實了可用於抑郁症臨床診斷和個體化治療的客觀標誌物,從而為準確繪製個性化的疾病治療反應軌跡,及時實施有針對性地治療方案,並最終實現提高抑郁症患者治療的有效性和降低疾病負擔的臨床目標成為可能,有望為《中國抑郁症防治指南》的更新提供循證醫學證據👩🏻💻🤦🏽♂️。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Cell Reports 等雜誌上。(項目完成人:司天梅、蘇允愛、王曉東🥪、李繼濤)
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項目:《意昂2官网專家畫說泌尿疾病》醫學科普叢書
第一完成人:第一醫院 宋剛
叢書由《前列腺七十二變》🧘🏽、《“尿圈”細菌通緝令》、《尿路結石是怎樣煉成的》三冊組成。創作團隊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泌尿外科暨意昂2平台泌尿外科研究所宋剛副教授(著者)🙋🏽♂️、郭應祿院士(主審)、王建政畫家(繪畫),創造性應用“科學美文+醫學科普漫畫”深度融合的模式,創作30余萬字科學美文和200余幅原創彩色鉛筆畫,很好地解決了科學深度與群眾可接受度的矛盾,使醫學科普漫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體現了科學之美、通俗之美👩🚀、文學之美、思想之美、健康之美,提高了民眾健康素質和藝術素養♻。叢書由意昂2平台醫學出版社出版發行3萬冊,以叢書為主題的健康講座和義診、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科技周和農家書屋等科普宣傳受眾人數近千萬人🏰。“叢書”獲得了第五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圖書類)金獎,科技部2018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韓啟德院士高度評價該叢書為“說”與“畫”相得益彰的一部科普佳作,做到了讓外行容易懂,而內行不覺淺!是醫學科普領域的突出成果,對醫學科普的創新具有一定引領作用。(項目完成人:宋剛,郭應祿,王建政)
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HIV/HCV共感染及HIV單獨感染者臨床特點及發病機製研究與應用
第一完成人:第一醫院 徐小元
本項目分析了我國HIV/HCV混合感染人群HIV耐藥情況,首次獲得混合感染人群中HCV對DAAs的天然耐藥數據。通過研究我國河南、廣西兩省HIV/HCV混合感染者臨床特征及天然耐藥情況,為混合感染者耐藥監測以及臨床抗病毒治療提供基礎數據,降低抗病毒治療失敗的風險,提高治療成功率🔶。通過10萬高危人群大規模橫斷面調查,建立我國第一個HIV感染高危人群隊列。對該隊列人群特征、在某地區的城區分布和傳播特點等研究的分析有助於對HIV在該人群的疾病防控。研究還發現急性期治療聯合行為幹預顯著延緩疾病進展速度並降低HIV傳播的風險,在聯合行為幹預基礎上,新發感染患者在急性期HAART治療6個月後,其HIV二代傳播風險比治療前下降了95.6%。細胞嗜性研究提示:河南既往有償獻血HIV/HCV混合感染者體內HIV-1亞型主要為B亞型,HIV-1細胞嗜性以R5嗜性為主。我國HIV感染快速進展者體內HIV-1細胞嗜性以AE亞型為主,細胞嗜性主要為X4及R5X4雙嗜性。此外,研究發現HIV感染急性期患者中心記憶細胞的活化程度越高,疾病進展越快,中心記憶細胞的水平能夠反應患者ART治療半年到1年的免疫重建情況🧑🏻⚕️。(項目完成人:徐小元、張彤👩🏻⚖️、吳昊、於巖巖、陸海英😝、陸小凡、吳赤紅、栗斌、黃曉婕、霍娜)
(來源: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