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霞🧑🏿🎨:嬰兒體重預示成年疾病
楊慧霞🤙🏼:嬰兒體重預示成年疾病
楊慧霞教授說,以往人們普遍認為新生兒的體重是否正常,只會對他們嬰幼兒時期產生一些影響👲🏼,然而國外學者經過多年的跟蹤研究後發現👩🏻🍳,影響遠不止於此。在若幹年後回顧分析那些出生體重偏高或偏低的人群🫵🏻,結果讓人吃驚不小——新生兒的體重“高不成低不就”。
研究表明,①胎兒出生時體重低於2500克,身長短小、頭圍較小,尤其是那些孕婦體重低於45千克者,長大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高。②低出生體重者成年後發生糖耐量受損、2型糖尿病的危險性增高🏇🏼,尤其是出生體重低而成年後肥胖者🚝。③出生體重低的後代血壓更高,體重每增加1000克,收縮壓下降2.7毫米汞柱。4低出生體重者發生青少年、成年人肥胖的危險性增高,這些人也許總體肥胖水平並非十分顯著🧒,但他們腹部和軀幹的脂肪沉積顯著🕵🏻♀️。⑤出生體重低🚴🏽🕹,而後獲得充足營養的個體,更容易出現血脂異常😴👪。
相對以上幾點低出生體重的影響,新生兒超高的體重同樣會對將來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出生體重高的人群更容易出現胰島素抵抗和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素。進一步研究表明,並非胎兒出生體重的高低,而是其機體所含脂肪組織過多造成了相關的胰島素抵抗綜合征。
楊教授首先強調🚺,新生兒體重是否合理,需要考慮綜合因素🐻❄️。
具體來說👳🏻,孕早期的營養狀況與胎兒膽固醇的代謝密切相關🥿;孕中晚期營養缺乏對後代的糖代謝影響較大🦹🏼;孕婦攝入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是影響後代血壓情況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孕晚期👆🏽👤;在妊娠18周時,孕婦脂肪攝入量與胎兒大小呈正相關,胎兒大小的最重要決定因素是孕婦對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綠葉蔬菜🥁、水果和牛奶的攝入🏚,以及葉酸和維生素c的含量。
最後,胎兒出生的大小是孕期營養的一個衡量指標🤎🤼♀️,大規模研究發現🐇,孕期體重增長11.5kg🥰,胎兒出生體重在3100~3600g時💆🏻♂️,母、兒發生並發症的危險性最低,而孕前母親的體重指數越高🐬,懷孕期間體重增長應該越少。因此🧔🏼♀️,在孕期要註意合理飲食🧑🌾,保持正常體重增長。另外,相對正常孩子,低出生體重的兒童在2歲後更要避免成為小胖墩🤸🏿♂️。
(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