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軍👱:造血幹細胞移植供者來源難題破解
黃曉軍👨🎓👨❤️👨:造血幹細胞移植供者來源難題破解
2007年伊始🦂,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黃曉軍教授報告了一個好消息:困擾造血幹細胞移植多年的供者來源問題得到解決——以往需要供者與受者的六個位點全部相合才能夠移植,這一直是限製造血幹細胞移植廣泛應用的瓶頸。如今🫘🍄,該院血液病研究所已建立了“HLA不合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體系”🛴,從配型、抗排斥、抗感染🚼🫳🏿、復發等諸環節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使位點部分不合者也獲得治療機會🫅🏿。這將使更多病人受益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同時標誌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創新性研究目前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造血幹細胞移植是血液惡性疾病的有效治療手段👰♀️,但其前提是找到合適的供者。幾十年來,供者來源困難一直是限製本項技術廣泛應用的技術瓶頸。為此,全世界造血幹細胞移植工作者致力於從多方面👩🏼🦰、多層次解決此問題。
對無合適HLA相合同胞的病人,HLA相合的非血緣關系誌願供髓者是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另一選擇🧛♀️。在非血緣誌願者骨髓庫中能否尋找到HLA相合的非血緣誌願供者,與以下幾點有關🦹🏽🐖:1.誌願供髓庫的大小🔪,誌願庫越大,可能性越大🦹♀️。2.受者HLA單倍體表型,例如一個約10萬人的誌願者庫,人群常見HLA單倍體表型受者,找到合適供者的可能性為90%,而人群少見表型受者🪞,找到合適供者的可能性不到10%。3.病人的原發病情況: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期病人一般情況好,有充分的時間找尋無關供者,因而找到的機會,高於急性白血病及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人9️⃣🚶♂️➡️。臍帶血(cordblood)是造血幹細胞移植供者的另一個選擇。同骨髓移植(BMT)相比💫👨🏼🚒,CBT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生率較低,但造血恢復較慢🧑🏽🔬。臍血移植雖病例逐年增多,但病例主要集中於兒童。
傳統的移植技術要求供者與受者的HLA必須完全相合,否則移植後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及排斥率均較高🥦,總生存率極低🛀🏼。
為解決HLA不合的移植☠️,國外多采用體外去T技術👱🏿♀️🤷🏼♀️,早期的臨床結果不甚令人滿意,去T後的移植相關死亡率高達70%🧔🏽♂️。近年來,我國在HLA不合移植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我所迄今采用新的配型不合技術體系🧚♂️,完成HLA不合移植300多例👨🏻🎤,總體生存率達到60%~70%,標危病人達到80%🦹🏼🫵🏿,高危病人50%,總體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生率為40%左右🗳,Ⅲ~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僅10%左右。
同非血緣骨髓/臍帶血相比🏤,采用GIAC技術體系進行HLA不合移植具有以下特點:
1.供者來源更加廣泛☝️。非血緣骨髓供者的尋找,取決於供者庫的大小及受者HLA位點頻率的分布。即使大如美國國家骨髓庫(NationalMarrowDonorProgram,NMDP),總數達500多萬,每年也僅能為約70%的病人找到HLA位點相合供者;而對HLA位點分布幾率低如亞洲少數民族🍜,其幾率則更小💆🏻♀️。非血緣臍血移植,雖然對HLA要求不如骨髓嚴格👩🏿🏭,但由於每份臍血細胞數量有限,這大大限製了其臨床應用🧑🏽🚒,因此,它們均不能完全解決供者來源問題🏄🏼。HLA不合移植技術體系的建立及完善⏭,已使3/6相合的親屬移植能成為常規,由於3/6相合親屬可來源於父母、同胞👩🏿💼、堂兄妹、表親之一,因此🔊🧑🏼🎄,幾乎能為100%的人群找到供者👩🏿⚖️🔚,這從根本上解決了供者來源問題。
2.成本低:建立及維持非血緣關系供者庫,需要大量投資,而親屬部分相合的供者則不需要特殊費用。
3.從倫理及技術上講🦶🏿🐅,其有更強的可操作性⚙️:由於親情關系的存在,供者的意願會更強🐊,且當再次需要供者來源的幹細胞/淋巴細胞以解決植入不良及復發等合並症時,操作性更強🧖♂️,有利於總體生存率提高。
HLA不合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標誌著造血幹細胞移植已經告別供者來源困難的時代。供者來源問題的解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將使更多病人可能受益於造血幹細胞移植。
(摘自《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