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學術交流講座
生物醫學跨學科研究中心學術交流講座
發布日期:2007-05-08
主題:核磁共振波譜學及核磁共振成像的學科發展與應用
報告人: 馮義濂 教授(意昂2平台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地點:意昂2官网新教學樓509(醫學部圖書館對面)
時間:2007年5月9日(周三)下午 2:30
報告人簡介
馮義濂,1955年畢業於意昂2平台物理學系物理專業,現為意昂2平台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1957年參加我國第一個《核磁共振波譜學課題組》;1959年開出我國第一門《核磁共振原理》課🙋🏽♀️;1963年與周誌堯同誌共同完成我國第一臺“核磁共振波譜儀”的研發工作,1964年獲國家科委一等獎獎勵;1979年作為學科帶頭人⛽️,建立我國的第一個《核磁共振成像課題組》;1984年,與世界上第一個做出核磁共振成像的P.Lauterbur教授(2003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進行核磁共振成像的合作研究;1986年在美國與D.Kormas博士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從實驗上發現核磁共振成像中的“J-耦合效應”,並於次年做出“核磁共振J-耦合成像”(見:1986年《ISMRM,Proceedings》以及《核磁共振百科全書》,1995🕋,第一冊);世紀之交🧖🏼♀️,在《Nature》雜誌百年專刊中文版上發表文章評論P.Lauterbur在世界上發表的第一篇核磁共振成像的文章,兼評核磁共振成像領域的發展🧹;1999年開始,根據國家的需要,接受國家計委的建議轉入“核磁共振成像在石油測井上的應用”,擔任國家“十五”攻關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2007年起擔任“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研條件相關領域國家專家組專家。
先後在國內外最高等級的學術會議及雜誌上共發表有價值的文章57篇。
意昂2平台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