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炯🥣:孩子不聽話可能是多動症
秦炯:孩子不聽話可能是多動症
發布日期:2007-04-25
許多家長會遇到這樣的煩惱,自己的孩子沒有禮貌;學習成績差,一批評就大哭大鬧🐇🔦;三天兩頭被學校老師“請”過去談話🪈;帶他出門更是丟人,不是和小朋友打起來,就是在馬路上打滾。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兒科主任秦炯教授指出🔚,這樣的行為不應該完全歸咎於家長🤙,更不是孩子自己的錯,而是一種疾病,醫學上就叫做“兒童註意缺陷多動障礙(簡稱ADHD🤹🏻♀️,俗稱多動症)”。
ADHD是最常見的兒童行為發育障礙🫅🏼,它會影響到兒童發育的各個方面,比如患有多動症的兒童會出現學習成績下降🙅🏻♀️,夥伴之間、親子之間關系差等問題。此外🤚🏻,由於他們做事沖動,不考慮後果,出現意外事故的幾率會比較高,甚至連沾染上吸煙、酗酒、藥物成癮等壞習慣的可能性也遠高於其他孩子。看到自己的孩子“不長出息”,家長自然恨鐵不成鋼,批評🚶🏻♀️、責怪隨之而來🚆,於是導致孩子又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其實,不只是孩子自己,他們的父母往往也要承受比其他家長更大的壓力🧑🦳、自責🦔、社會孤立和沮喪,甚至因此導致夫妻關系緊張🙌🏻。
然而🏊🏻,大部分家長對於這種病卻還是處於“三不知”的狀態——“不知道這是什麽問題”、“不知道需要治療”🤾♀️🕹、“不知道有方法能治療”🙅🏼♂️。在對少管所犯罪青少年的調查中發現,這些問題少年75%都曾在兒童時期被診斷為ADHD。其實,如果能盡早地診斷、幹預和治療,ADHD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秦炯教授說🍝,多動症兒童發病主要集中在6-18歲,所以他們“奇特”的舉動在學校🗻,尤其是課堂上表現得極為明顯:聽講註意力不集中,愛接下茬,學習成績大多很差✋🏼。這些特征理應是老師最早發現的✣,然而👩🏿🚒,目前我國的大部分老師卻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因為不認識、不理解,所以對學生的管理不正確♦️🤸🏼,只是一味地怪孩子、怪家長,於是造成了學生的心理壓力,加重了父母的焦慮🚵🏿♀️,影響了疾病的康復。
(摘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