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患者共上課 人民醫院呼吸科教改再出新招
學生患者共上課 人民醫院呼吸科教改再出新招
發布日期🏋🏻♀️:2007-05-31
2007年5月10日下午,人民醫院科研樓多功能廳再次迎來了三十余位值得敬重和感謝的支氣管哮喘患者,他們是人民醫院哮喘患者協會中自願參與呼吸科何權瀛教授“支氣管哮喘教改課”的患者朋友們。他們早早地就按要求分坐在人民醫院2003級八年製大學生的五個自然組中等候課程的開始。
一年前☝🏽,人民醫院院報曾經報道過第一次何權瀛教授“醫學生與患者共上一堂哮喘教改課”的盛況🌏,那是一堂新穎而且比較成功的教改課👮🏿。一年來,何教授在總結前次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對哮喘教學工作的方式方法做更進一步的改革🤷🏽♀️,重點放在運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來不斷加強醫學生與患者教學model的溝通交流🤜,充分發揮疾病實體(患者)對醫學生的影響力👨🚒,積極調動醫學生自主學習、向患者學習的能力。這次教改課不僅被立項為中國高教學會“十一五”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而且還承載著意昂2官网醫學部主任韓啟德院士的殷切期望💜,他在此前曾致信何權瀛教授,希望教改課取得更大的成績💅🍕。
下午一點半,人民醫院科教樓多功能廳裏🚏,分五個方陣而坐的55名醫學生和32名哮喘患者老師靜靜聆聽著何教授的開場白。在何教授的啟發下🆗,同學們首先與坐在自己身旁的患者老師以或握手、或擁抱的方式表達了他們對患者老師的敬意,整個教室一下子充滿了融融的“學患情”🧑⚖️。隨後,何教授介紹了這次教改課的目的和意義💆🏽♀️,他說道,長期以來支氣管哮喘課的教學模式不外乎是任課教師在課堂上通過一定媒介演示其教學內容🙇🏻,幾乎是滿堂灌輸,課後學生背筆記或看書🧋,灌到腦袋裏的多半是一些空洞的教條。及至臨床見習時則幾乎全不記得了,只好由帶教老師再講一遍,效率不高。即使到了臨床實習階段🖕🏽,醫學生來到病房也不一定每個學生都能見到一位哮喘患者,為了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對支氣管哮喘的理論學習、見習甚至實習融為一體👎🏼✅,本次教改課再次將哮喘患者做為教學的輔助人員🐝,讓他們與醫學生們共上一堂哮喘課🤸🏽♀️,這樣可以讓我們的醫學生在一進入臨床學習的時候👨🏻🚀👨🏻⚕️,在學習書本知識、聽取老師講授臨床知識的同時便接觸一個個鮮活的哮喘朋友,使其對哮喘的認識更加生動🎲、實際,讓他們不僅可以知道書本上是怎麽寫的🥷,老師是怎麽認識哮喘的🛶,還讓他們了解哮喘病人是如何認識哮喘的。醫學生可以帶著幾個與哮喘相關的重要思考題與患者進行充分的交流與溝通🧎🏻♀️🙎♂️,彼此雙方能在共同學習過程中互動互助,將醫德、人文教育與臨床教學融為一體,使學生認識到不僅各位臨床醫生是他們學習的老師,許許多多的患者也是他們成長的老師,讓他們及早了解患者的需求🎗,從一開始就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即朋友和夥伴關系🧷。希望同學們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相信這種教學改革探索會有助於內科臨床教學水平的提高和臨床醫學人才的成長🏋🏽♂️。
整個課程用三個課時完成📖。三節課用“什麽是哮喘?”、“誘發哮喘的原因🤞🏿?”、“哮喘的症狀和體征🙎♀️?”🙂↔️、“根據哪些條件診斷哮喘?”、“治療哮喘的常用藥物?”這樣五個討論題串起🦫。每當提出一個問題後都由同學先與身旁或組內的患者朋友交流感受和自學體會📉🤵🏼♀️,然後請部分同學和患者進行總結發言🤶🏿,最後何教授再進行畫龍點睛式的小結和補充。對於不便於學患討論的部分,如哮喘的發病機製等內容則由何教授做專門講解。就這樣,在熱烈的討論🍮、交流和總結過程中🤦🏽,同學們已將哮喘的定義、病因👨🏼、發病機製🦬、臨床表現、診斷方法和標準、治療與管理等內容進行了系統的學習👒。相信通過這種方式的教學,“支氣管哮喘”已經在同學們的頭腦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正像課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的那樣,94.5%(52人)的同學認為這次教改課成功或非常成功👰♀️👳🏿♀️;100%(55人)的同學認為哮喘患者的參與🎏、和哮喘患者的交流有助於他們更全面、生動地認識哮喘,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到患者的疾苦;其中92.7%(51人)的同學認為與哮喘患者朋友之間的交流沒有任何困難。當然🥈,還有38.2%(21人)的同學認為與患者溝通交流的時間還不夠充分💆🏼♀️,很顯然⏪,同學們還意猶未盡呢!
意昂2官网的程伯基教授和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兼教學副院長陳紅教授也來到教室,並在課後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相信“學患共上一堂課”這一教學模式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將會走得更穩、更遠!
(人民醫院 呼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