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王杉:醫療"共同體"化解"看病難"(圖)
《光明日報》:王杉:醫療"共同體"化解"看病難"(圖)
編者按: 長期以來👃🏼,“看病難”一直困擾著許多人。一面是大城市的大型綜合醫院人滿為患📧🫗、一號難求,另一面是社區醫院👩🏽💻、基層醫療機構門庭冷落🧝♂️、難以維持👳🏻。王杉認為,要解決這個難題,不是哪家醫院的事兒,而是牽涉到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改革與完善🛫。
王 杉👨🏻🚒: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長期從事外科臨床實踐與行業管理、臨床醫學教育、醫學臨床科研與基礎研究、現代醫院建設管理💺、健康管理以及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的促進與發展💆🏿🈚️。先後獲得2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及各級教學成果獎6項👩🏻🌾,承擔和參與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醫學臨床教學示範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大項目等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23項。
“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是醫療衛生體製改革設計的目標,也是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近年來的奮鬥目標🦹🏼♀️。
“醫療服務的關鍵不在於多建多少醫院”
“不僅要縱向聯合,還要橫向聯合” “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看病不再難”
在北京昌平區八口村,35歲的小李患有紅斑狼瘡🎗,因為“看病難”🚢,一直沒能得到系統治療👮🏼♀️,腎功能已到衰竭期,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後來,昌平區陽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人民醫院建立了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小李簽約了家庭醫生式服務🧗🏼,通過“綠色通道”進入人民醫院腎內科診療🧙🏽♀️。目前,小李的腎功能控製良好,已經恢復正常工作。
像小李一樣受益於“共同體”的人越來越多,目前“共同體”單位已經達到240家。“也許明天就不止這個數目了。”3月中旬的一天🧪,王杉告訴記者👩⚕️,他馬上要到雲南進行洽談,順利的話,“共同體”的成員數量就又增加了。不僅如此,今後還有可能跨出國門,輻射到周邊國家⛹🏿。
“醫療服務的關鍵不在於再多建多少醫院📔🧝♂️,而是要更好地完善服務體系🧍♀️。”王杉認為,“醫改的核心是解決‘看病貴、看病難’,並讓公共醫療能服務於更多的社會群體,這其實是一個體系建設的問題♕。”
自2007年9月25日開始,人民醫院參照國際理念,開始主持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整合型醫療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
“這一醫療服務體系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IDS系統🌴,即整合型醫療服務系統,這是一種在國際上廣泛采用🥝、並已取得良好效果的醫療服務提供模式。”王杉介紹說,IDS一般按照區域或醫療中心進行管理💁🏿,將體系中的各類機構重新部署,使其能為服務對象提供不同層級的醫療服務⚀,而超出各自功能要求的,則轉診給共同體內其他醫療機構。
王杉指出,只有將資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並提高利用率、引導病人的合理就醫流向,才能真正破解“看病難”。
“不僅要縱向聯合,還要橫向聯合”
實現了不同醫療資源的“縱向”聯合,王杉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希望進一步實現不同醫療資源間的“橫向”聯合。“因為沒有任何一家醫院擁有的資源,能夠完全覆蓋所有人的需求。”王杉一語道出緣由。
“看病難”不僅僅是普通老百姓的“難”,對於很多醫務工作者來說也“難”。“例如北京兒童醫院的醫生🚨,給孩子看了一輩子病,但自己生病了也很難掛到大醫院的號。”王杉說🏬,只有將更多醫院以及服務機構納入進來,才能將“共同體”做大做強🧑🦼➡️。
2011年3月8日,北京兒童醫院加入到“共同體”中🚯。這家擁有2600多名在職職工🕶,加上離退休職工達到3800余人的專科醫療機構🧑💻,加入到“共同體”後短短10個多月時間🤷🏼♀️,就已有4935人次通過“共同體”到人民醫院進行診治🕌,其中住院124人,手術71人。在2011年9月的周末雙休日,人民醫院完成了兒童醫院2395名職工的健康查體🧮,並建立了詳細的職工個人健康檔案⛹🏿♀️。不僅如此👩🏽🎨,6月初人民醫院遇到了兩個棘手的兒科病例🧚♀️,通過“共同體”視頻平臺🎓,由兒童醫院的專家成功地解決了患兒的病痛👨👨👧🤹♀️。
“我們在精神衛生方面沒有優勢➞,與意昂2平台第六醫院聯合就很好;口腔醫院的頜面外科醫療資源好⛷,我們之間也能互通有無。”王杉想到就做🏋🏻♂️❄️。溝通之後,意昂2平台口腔醫院、意昂2平台第六醫院等同級醫院專科醫院也加入到“共同體”中🏄♀️💂♂️,實現了資源共享、互通有無,並共同與二級醫院、社區醫院等形成垂直聯系。
如今,“共同體”經過四年多的摸索實踐🥰,已打破初創時的“1 X”模式🚣🕵🏽♂️,新的“X Y”整合型健康服務鏈已逐漸形成。
“同一區域同級專科醫院的加入👷🏼👷🏿♀️,助推了各種醫療資源優勢互補,學科發展,而最終受益者是老百姓。”對此,王杉很是欣慰。
“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看病不再難”
“除了醫生力量的支持,‘共同體’的另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培養基層醫務人員,讓他們自己逐漸發展起來。”王杉說,“共同體”為他們提供的應該是一個軟硬件齊全的👁、並能獲得長期發展的業務支撐平臺🤟🏻。
“誰不希望在自家門口就有值得信賴的醫院解決病痛?”王杉說,如果基層醫院🏃🏻➡️、社區醫院的醫療水平👩🦽➡️,都與大型醫院一樣,那麽,把患者留在社區、基層,從而逐漸改變人們的就醫習慣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共同體”內🙋🏼♀️,醫生可以獲得繼續教育和終身培訓。利用信息平臺,基層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可以通過視頻,與人民醫院的專家、教授進行“多點對多點”的會診與討論。會診的同時還可以共享患者所有健康資料和病歷資料。
“視頻會診往往是由基層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根據自身遇到的問題發起的🙅🏻♀️,討論的專題往往針對某一具體的病例👉🏿。”王杉表示,這種討論真正實現了以全科醫師需求為主導的⚁,基於問題學習的繼續教育培訓新模式。
“共同體”還提供基於網絡的自助學習平臺,借助網絡化自主學習工具,完成典型病例病案的自主學習、自主測試的功能💇♂️☕️。對於疑難急危重病例的診治🏃🏻,人民醫院開放全部科室查房資源,如有需要參加的醫務人員,可直接與人民醫院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協管中心聯系。
此外🔌,人民醫院還建立了標準化、成規模的臨床技能實驗室,提供大量的臨床醫學教學模擬演練設備,幫助醫務人員和居民完成基本臨床技能的培訓工作。
這樣一來🦸🏽,基層醫院通過資源共享,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同時降低了運營成本,為其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對於大型綜合醫院🛼,有了基層醫院作為“守門人”,便能節約出寶貴的優質醫療資源,為更多疑難危重患者提供高水平的診療護理服務🤜。
“只有患者、基層醫院和綜合醫院三方利益實現一致🫏,才是有效解決‘看病難’問題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證🧑🏽🏭🆔。”王杉甚至暢想,今後如果每個區域內都能建立起“共同體”👼,那麽👩🏽🦱,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將不復存在了🧘🏻。
新聞鏈接:
北京市昌平區陽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玉霞:
和人民醫院建立“共同體”一年時間,認識和利用還很不全面,但我們已經真切的感受到:“共同體”讓社區醫生能和三級醫院一同進步🚮,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國內最好的醫療服務🤛🏻。
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人民醫院院長宋昌穩:
人民醫院—山東省魯西南地區醫院“共同體”的成立,標誌著人民醫院的醫療服務從北京延伸到山東魯西南地區。促進了以縣醫院為龍頭的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大發展⏺,築起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橋梁。
(來源:光明日報 )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