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醫院腎癌黑色素瘤內科郭軍教授和他的團隊(圖)
腫瘤醫院腎癌黑色素瘤內科郭軍教授和他的團隊(圖)
——六年磨一劍🧚🏽🧜🏼♀️,鋒自苦寒來
2012年6月4日,芝加哥會展中心,美國腫瘤年會(ASCO)黑色素瘤專題會議會場,臺下來自全球各地五千余名腫瘤界精英在洗耳聆聽📀,臺上一個黃皮膚黑頭發的年輕醫生在作報告,報告人就是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黑色素瘤內科主任郭軍教授,這是中國內地第三個🫃🏽、北京市第一個在美國腫瘤年會上進行大會發言的中國醫生🍬🎁,也是我國黑色素瘤學者第一次登上世界舞臺♏️,是本次美國腫瘤年會黑色素瘤專題會議九個大會發言中唯一一項來自亞洲的報告,來自中國的聲音。
而就在6年前,也是在芝加哥的美國腫瘤年會上,一位外國朋友半開玩笑地對郭軍說:“你們中國人對ASCO是零貢獻!”郭軍被這句半玩笑話刺激得坐在會場外哭了🤸🏿。我曾經特意問過他,“一個大老爺們,你當時真哭了嗎?”“真哭了,覺得窩囊💆🏿♂️,我不信我們不行🕶,我們要做出點中國人的貢獻👩❤️💋👩,讓他們瞧瞧!”
六年後🌥,臺上作報告的郭軍讓臺下的人刮目相看🏌🏼♀️,走下講臺的郭軍👨🏻🎨,周圍是掌聲🙋🏿♀️、祝賀聲🤼♀️👨🌾、握手、擁抱,聽到“Jun🥦,Excellent🙎🏽♂️!Fantastic!”的祝賀,感到作為中國人無比的自豪。
六年🔏,從臺下的角落走到臺上,從名不見經傳到刮目相看,從被譏諷為“零貢獻”到掌聲一片。
正是因為郭軍和他的團隊,執著探索,在黑色素瘤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建科室🧆,成立全國首家腎癌惡性黑色素瘤專業病區
黑色素瘤是由黑色素細胞異常增生惡變所致,幾乎60%是由黑痣惡變而來𓀒,是澳大利亞的第一大腫瘤🫦;是美國第五大腫瘤👩🦯➡️👋🏼,其死亡率高居美國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二位🕳。而在中國,黑色素瘤從數量上來看屬於“小腫瘤”,由於醫生及患者對其嚴重性認識不足,多數患者就診時已經是晚期了👩💻,惡化程度很高👻,堪稱“癌王”。怎麽能讓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長🐍,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2003年,一心致力於腫瘤生物治療研究的郭軍來到了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倡導“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專長”的腫瘤醫院,為郭軍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2003年10月🦬,郭軍等在當時的內四科(淋巴腫瘤科)科主任朱軍研究的基礎上🛥,開始了對腎癌惡性黑色素瘤的熱療聯合樹突狀細胞(DC)治療。
2004年2月😶🌫️,醫院開始籌建生物治療病房。
2004年8月🧒🏽,在醫院支持下成立了生物治療專業組🚦,有病床10-14張🌤,郭軍帶領盛錫楠醫師等開展臨床醫療工作,他們開展大劑量白介素-2、生物化療以及樹突狀細胞免疫治療等各項治療,當年收治腎癌及黑色素瘤患者百余例,專業特色初步顯現♥️。
2005年,當年收治的患者達到兩百人次,新患者將近百例。其間開展了大劑量IL-2治療晚期腎癌✹、自體樹突狀細胞瘤體內註射結合病竈區射頻熱療的臨床治療研究,卓見成效🐦。
2006年1月🤽🏻♂️,隨著郭軍大夫等在淋巴瘤病區成功應用熱療聯合樹突狀細胞(DC)瘤體內註射治療方法治療黑色素瘤卓見成效🧑🏽🎨👧🏽,來腫瘤醫院就診的黑色素瘤患者日漸增多,院領導審時度勢🩼🖌,在腫瘤醫院建立了國內首家腎癌惡性黑色素瘤專業科室。新成立的病區,有16張床位🧘🏿♀️,以治療腎癌黑色素瘤為主同時兼顧化療門診和急診職能。郭軍為首任病區主任🚋。
建立全國首個腎癌惡性黑色素瘤專業病房🧘♀️,為什麽叫這麽個復雜繞口的名字而不是最初的生物治療病房?筆者曾開玩笑地問郭軍🩲,“腎癌惡性黑色素瘤病區太繞嘴🏃🏻♀️➡️‼️,如果簡稱腎黑病區🥿👨👩👧👦、或者惡黑病區太難聽,也不雅📎。而且這麽一個誰也不知道的瘤種📦,有病人嗎🎾?單一病種沒患者♠︎,別的病種又不來⭐️,那可慘了🧦!”
郭軍說,“這叫背水一戰🧏♀️,不留退路,就是要把各地的患者都吸引過來,就是要在黑色素瘤這棵樹上吊死⚂!”病區名稱的確定🛫,表明了郭軍攻克這一病種的決心🧑🏿🎤。
我國每年新發的惡性黑色素瘤病人近2萬人,雖然發病率不高🙌🏽👱🏻♀️,但近年來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其死亡率高居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二位。而我國還沒有針對黑色素瘤患者的專業、專門的治療機構,一般患者就診時往往已為時太晚,這部分病人找不到專業的治療機構,不得不與其他腫瘤患者混住在其它病區,而經治的醫生往往對這種疾病比較陌生🖌𓀆,治療也不規範📪,當然治療效果更不能令人滿意💅🏿。腫瘤醫院腎癌惡性黑色素瘤內科的建立,使長期以來“無處投醫”的這類疾病患者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2007年,隨著這些患者的日益增多,醫院再次擴大了腎癌惡性黑色素瘤內科🙋🏼♀️,使之成為了一個具有近30張床位的標準規範的病區,為郭軍的團隊惡性黑色素瘤治療與研究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六年時間👱♂️,惡性黑色素瘤由一個人們很少關註,發病率不太高的病種,逐漸成為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的特色治療之一。
攻尖端,使我國黑色素瘤治療進入國際規範與標準行列
腎癌黑色素瘤內科建立後,郭軍和他的團隊立足於引進應用最新的治療技術🐵,使腫瘤醫院黑色素瘤的治療與研究進入國際國際規範與標準行列💆🏽♂️。
開展應用熱療聯合樹突狀細胞(DC)瘤體內註射
2004年,首先開展應用熱療聯合樹突狀細胞(DC)瘤體內註射技術治療腎癌和惡性黑色素瘤,郭軍教授等先後為52例出現遠處轉移的黑色素瘤和轉移性腎癌患者進行了治療🥟,其中41例臨床症狀明顯緩解,生活質量顯著提高。這一應用成果發表於2007年Int J Cancer📭,在國際黑色素瘤界引起廣泛關註,並應邀在國際黑色素瘤大會上發言🧎➡️,熱療結合樹突狀細胞的免疫治療為出現遠處轉移的黑色素瘤和轉移性腎癌患者帶來了希望🌂。
完成國內首例惡性黑色素瘤肝轉移肝動脈泵灌註化療
2006年,成功開展國內首例惡性黑色素瘤肝轉移肝動脈泵灌註化療新技術的應用,這一新技術的應用當時在國內尚沒有報道。黑色素瘤的肝轉移全身治療效果很差🧩,有效率不足1%。采用肝動脈泵灌註化療結合細胞療法,使治療的有效率達到40%——50%,該項成果的論文已總結發表於《癌症》雜誌。
完成國內首例應用隔離肢體熱灌註化療新技術
隔離肢體熱灌註治療就是將患肢血液循環和體循環隔離,進行肢體局部熱灌註化療藥物的技術。目前隔離肢體熱灌註化療是肢體黑色素瘤(局部復發和移行轉移)國際公認的標準治療手段,有效率高🤷🏿♂️,安全性好🚦。2007年12月,郭軍和他的團隊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隔離肢體熱灌註化療新技術的應用👨🏽🎨,至今開展100余例💃🏻,治療效果得到患者的稱贊,論文在國內2008年CSCO腫瘤年會上匯報👵,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
惡性黑色素瘤基因變異與靶向治療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2007年初,他們組建了腎癌黑色素瘤實驗室,建立黑色素瘤標本庫🤳、建立中國人惡性黑色素瘤的基因突變檢測平臺(c-kit、BRAF)檢測,以及部分臨床血樣處理等工作🤦🏻。
經過5年多的積澱,終於厚積薄發。2011年以來🤽,先後在《臨床腫瘤學雜誌》(J Clin Oncol )🍬、《臨床癌症研究》(Clin Cancer Res )、《歐洲癌症雜誌》(Eur J Cancer)發表論文6篇,總影響因子達到58.296分。
近年來,郭軍和他的團隊通過數年的研究使晚期腫瘤的治療取得新進展,目前💅🏽😏,這種研究已經應用於臨床,使病人的生存率延長4倍以上👩🏼✈️。這兩項研究成果被美國權威醫學網站——(腫瘤臨床治療選擇:Clinical Care Option of Oncology)列為2011年全球黑色素瘤四大進展之一⇨。
他們發現如果黑色素瘤患者是KIT基因變異,口服針對KIT的分子靶向藥物,可以達到60%的有效率,遠遠超出了以前常規化療8%的有效率,有效患者的生存從平均5-6個月可能延長到數年🧎♂️。對於那些經過KIT抑製劑治療獲得成功後出現耐藥,而再次出現腫瘤進展的患者,通過仔細分析患者耐藥後的腫瘤組織,進行基因篩查和信號傳導通路的檢測,郭軍等進一步發現了黑色素瘤KIT抑製劑耐藥的重要機製,並且找到了解決這種耐藥的新方法。這兩項新進展均先後發表於2011年國際權威腫瘤雜誌——美國臨床腫瘤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𓀃🛀🏿。路透社健康專欄對此進行了專題采訪報道🥛,Nature系列雜誌(Nature Oncology)進行了專門點評。
c-Kit基因突變的特異靶向藥物進行治療取得的成果📇,為全球研究者所矚目,也給黑色素瘤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抓防治⛱,讓社會認識惡性黑色素瘤
作為一個學者,郭軍一方面致力於黑色素瘤的治療攻關👐,使中國的黑色素瘤治療走在國際先進行列,另一方面,致力於科普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疾病🚵🏿♂️,學會防治知識,做到早診早治😌。
2006年12月,在醫院幹部大會期間,曾與郭軍有一次對話。他提出要加大宣傳,“惡性黑色素瘤還不為人們認知,能不能做一下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病種🙎🏻,學會防治,早診早治👴。”一個大牌專家,主動提出要做好科普宣傳這種被一些人認為是“小兒科”的工作🤱🏻,顯現出郭軍的遠見卓識。在緊張的研究中,郭軍在關註黑色素瘤的科普宣傳。
2006年,郭軍開辦了腫瘤醫院第一個醫生個人網站🎩,內容涉及最新治療進展、國外指南解讀、科研成果展示以及醫患解答等,網頁瀏覽量達200萬次,累計問答患者問題1萬多條🧚♀️🏊🏽♂️,成為一個與患者交流的平臺👨🏻🏫,一個腎癌黑色素瘤內科向外展示自己以及吸引患者的窗口。
2010年12月,電影《非誠勿擾2》中,貫穿整個情節的主線之一就是 “李香山”得了“不治之症”惡性黑色素瘤🧑🏼🦰。
看到這一信息,郭軍教授立即撰寫文章,借助電影的上映🧙🏼♂️,進行了一次黑色素瘤的科普宣傳。郭軍告訴大家,電影有關黑色素瘤的大部分描述,從醫學上講其實是不正確的,有可能誤導觀眾。電影中“李香山”說😫:“這個病全世界都拿它沒轍”🈵,所以他選擇了不治療🔇。其實早期黑色素瘤能治愈,晚期分子靶向藥物可延長生存期⬇️,放棄治療是錯誤的。文章發表在《北京日報》、《光明日報》、《科技日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等報刊,對人們正確認識起到了很好的社會作用。
近年來,有關黑色素瘤的科普文章消息已經在各報刊上刊登了100多篇。
2008年👩🦼➡️,郭軍組織他的團隊完成了譯著《黑色素瘤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一書,已經正式出版發行🧑🏻🎄,這是國內首部黑色素瘤科普讀物,填補了一項空白,有助於提高廣大患者對黑色素瘤的認識。
近年來,中央電視臺多次邀請郭軍教授做客《健康之路》,並分別以“致命的繭子”、“腰痛與腎癌”等專題報道相關疾病以及黑色素瘤的科普知識,此後包括北京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搜狐健康頻道等傳媒都多次宣傳並報道相關內容。而每次在播出現場完成播出後,在場的帥哥靚女們紛紛請郭軍看看自己手腳臉、前心後背的最不靚麗的黑痣,現場成為了一次義診活動。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自己的“黑痣”。
學科地位,得到國內同行的認可
如今🧑🍼,致力於黑色素瘤治療的郭軍經過執著奮鬥打基礎🤾🏼♀️,臥薪嘗膽苦攻關🧑🏻🎓,使得北京腫瘤醫院有了全國第一家黑色素瘤專業病房,成功實施了國內第一例應用隔離肢體熱灌註新技術治療惡性黑色素瘤🪇,完成國內首例惡性黑色素瘤肝轉移肝動脈泵灌註化療,惡性黑色素瘤基因變異與靶向治療研究取得重大成果,c-Kit基因突變的特異靶向藥物治療黑色素瘤疾病控製率可達70%左右,使腫瘤醫院黑色素瘤的治療進入國際規範標準治療行列🩱。
腫瘤醫院的惡性黑色素瘤科,出院病人數從2006年291人,2007年648人,2008年1004人,2009年1361人次✌🏻🎣,2010年1441人次,2011年1966人次⛹🏼♀️;門診人次2006年559人,2007年3152人,2008年6478人,2009年8876人⏪,2010年8872人,2011年13025人💅🏿;六年分別增長近6倍和23倍。
六年來,郭軍和他的團隊發表腎癌黑色素瘤SCI論文11篇,SCI指數達到143分,最高單篇論文18.9分👩🏽🚒。並多次在全國大會及國際大會發言。
郭軍和他的團隊在黑色素瘤治療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應用🧑🏻🎤,在國內引起了廣泛的影響,受到了同行的肯定與關註。
在2007年成立的中國臨床腫瘤協會(CSCO)黑色素瘤專家委員會上🛄,當時還是副教授的郭軍被眾多的教授委員們推選為主任委員🤦🏼♂️。
腫瘤醫院黑色素瘤以及腎癌的治療模式和經驗編入了《中國惡性黑色素瘤診治專家共識》👩🚀、《中國腎癌診治指南》,《NCCN腎癌診治指南中國版》⛸,郭軍教授還同時擔任了上述三個指南修訂的執筆人。
經過努力,惡性黑色素瘤病區從一個人們不熟悉的科室,到一個患者稱道📋、同行認可的規範治療團隊🤲🏻,郭軍和他的團隊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追求卓越、永無止境🚵🏿♀️♛,為了我國醫療事業的蓬勃發展🤷🏻♂️,郭軍和他的團隊將一如既往,不斷奉獻📄。
(腫瘤醫院)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