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2月4日世界抗癌日🤹🏿♂️:醫患共同參與,成就生命奇跡
寫給2月4日世界抗癌日:醫患共同參與,成就生命奇跡
“共同參與”
每年的2月4日是國際抗癌聯盟(UICC)指定的世界癌症日🟤,2012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題是:“共同參與,成就奇跡”🥲,旨在呼籲全社會從不同層面(政府機構🧑🏼🏫、腫瘤研究與治療機構以及抗癌專業政府🤦♂️、民間組織等)🛋,針對不同群體(青少年🙎🏼♀️、中年、老年🥺、癌症患者、患者家屬👨🏿✈️、普通群眾等)開展相關活動🧙♂️,逐步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腫瘤防控體製。
據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季加孚院長介紹,惡性腫瘤已經連續幾年成為北京市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北京市腫瘤防治辦公室發布的《1995—2010北京市惡性腫瘤發病報告》顯示,北京市腫瘤發病率最近10年來直線上升🤸♀️;而在歐美國家👷🏻,癌症發病率趨勢很平緩,而死亡率還呈下降趨勢。這與他們註重癌症的早期預防、早期篩查有直接關系。我國絕大多數癌症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經進展到中晚期。這時患者很痛苦,治療起來花費多,預後卻並不理想⛄️。怎樣讓老百姓了解防癌抗癌知識,了解癌症並不是不治之症?
之所以歐美國家癌症發病率很平緩,死亡率還呈下降趨勢🕵🏻♂️,這與他們註重癌症的早期預防、早期篩查有直接關系🤽🏿♀️👩🚀。所以,必須加強對社會的科普宣傳🌅,向公眾普及癌症的防治科普知識,這樣才能做到早診斷早治療,逐步扭轉我國中晚期癌症患者治療為主的狀況。
“成就奇跡”
專家預計,到2030年,癌症患者的人數將增加1倍,其中大部分新增患者可能來自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全球人口數量和平均年齡的增加只是造成癌症患者數量增加的部分原因🐫。因此🧒,癌症預防工作更加緊迫和重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可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見疾病的發生,同時也可減少常見惡性腫瘤的發生。享受良好的健康生活是社會發展到文明階段人們所期盼的。希望我們進一步了解和認識癌症🧏🏽♂️,建設和保護健康的環境💴,改變生活方式🫃🏼,積極預防癌症🗝,成就生命奇跡。
癌症是可控的慢性疾病
北京癌症康復會會長李萍萍教授介紹說,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人們在了解癌症形成過程,以及哪些內在和外在因素能改變癌症風險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2006年WHO已正式將癌症明確為可控慢性疾病🍋。國際抗癌聯盟(UICC)已發布報告:“若可戒煙,節食、限製飲酒📙,有規律鍛煉和接種針對致癌感染的疫苗,約40%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這意味著每年將減少300—400萬例癌症發生🚣🏿♀️。
流行病學的研究表明,僅有一小部分癌症是遺傳性的,環境因素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可以改變的。這些環境因素包括🦋:吸煙和通過其他途徑使用煙草🥻👎🏽,感染😫、輻射、工業化學物和汙染,以及食物♾、營養💽、身體活動等許多方面。它意味著健康的環境可以避免癌症的發生💁♀️,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食物和飲料、身體活動以及體成分的模式都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城市化,人們的食物更加豐富,膳食的能量密度越來越大,所含的澱粉類食物越來越少;而油脂、糖和添加劑的含量則越來越多,膳食也包括越來越多的酒精類飲料🙏🏽。與此同時,身體活動的模式也在發生變化,人們的生活日益變成久坐不動型,體重和肥胖率也在增加,這些變化與世界癌症模式的變化存在相關性。如發達國家,結/直腸癌和激素相關癌症(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發病率較高,這與進食紅肉,身體肥胖度和大量飲用含酒精飲料等有一定關系😁。在發展中國家則是呼吸道、消化道癌症(包括肺癌🧣、食道癌👨🍳、肝癌🦹🏽♀️、胃癌等)發病率較高,這與吸煙🛕,飲酒,黃曲黴素🧑🦯,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胃幽門螺桿菌感染等相關🤾🏼♀️。而肺癌仍是目前世界上發病率高的最常見癌症🦩。
快樂的康復會員
春節前,北京癌症康復會開展“康復之星”的評選活動,已經95歲高齡的王老先生親自口述讓女兒代筆寫下了1200字的心得。從他樂觀的狀態🪖,很難想象這是一位身患直腸癌🚽、腮腺癌🥥、皮癌🧎♀️🥅,癌齡已經長達23年的高齡患者🤳🏿。
在北京癌症康復會,還可以看到一大群像陳春森老人一樣快樂生活的會員們,他們堅強努力,笑對人生🤶🏽。他們一路走來🤳🏿,經歷恐懼、平和、快樂,他們不是單純地活著,而是快樂地活著,精彩地活著👩🏻🎓。他們有的六、七十歲還在學電腦、學繪畫;有的人背起攝像機👁🗨,走出家門拍攝祖國的大好河山⛹🏼♂️👜;有的拿起數碼相機隨時準備抓拍生活中的美好瞬間🧖♀️;還有更多人去唱歌、跳舞,或者找新病友“話療”,向他們介紹抗癌經驗,鼓勵他們戰勝自我。他們熱愛生活,享受生活,讓快樂充滿每一天。讓親人放心,讓友人高興,讓新病友看到希望🎑👨🏿✈️,看到前途,看到生命的曙光。
(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 劉晨)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