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醫院胸外科閆天生研究組與意昂2平台生命科學中心張澤民研究組在《Nature Medicine》發表關於肺癌的重要研究進展
2018年6月25日🏵,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胸外科閆天生研究組與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意昂2平台BIOPIC中心、意昂2官网-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張澤民研究組合作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IF=32.621)雜誌發表了題為“Global characterization of T cells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by single-cell sequencing”的研究論文,該項研究完成了來自14例非小細胞癌初治患者外周血🧚🏿♂️、癌組織及癌旁組織的12,346個T細胞的單細胞測序工作。刻畫了非小細胞肺癌的16個T細胞功能亞群👩🎨、各亞群的組織分布特征及亞群間的狀態轉換關系等免疫特征。同時🙆🏻♂️,基於T細胞的轉錄組數據及T細胞受體(TCR)序列,該研究鑒定出兩群跨組織分布的效應T細胞🧚♀️,且這兩群細胞具有潛在的遷移屬性🚻,這一發現為新免疫療法的開發提供了思路🕟。
閆天生教授介紹🤓,肺癌被稱為“癌中之王”,其發病率和致死率在所有癌症中均居首位👩🏿🎨,其中85%的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考慮到腫瘤微環境的復雜性,近年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逐漸被廣泛應用於腫瘤浸潤免疫細胞的研究當中🚴🏼♀️。T淋巴細胞是參與殺傷腫瘤細胞的關鍵群體,深入理解腫瘤浸潤T細胞的組成🫱🏽、譜系及狀態對腫瘤免疫治療的發展及有效靶點和標誌物的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圖1★:非小細胞肺癌T淋巴細胞圖譜:單細胞數據獲取流程😷🚴🏽、T細胞亞群分類、亞群間的狀態轉換關系及調節性T細胞的異質性等免疫特征
腫瘤微環境中的CD8 T細胞由於長期接受抗原刺激,會出現被稱為“耗竭”的失能狀態🎓。該研究發現,除了耗竭細胞🧑🏼🦱,肺癌的浸潤CD8 T細胞群體還包含兩群與耗竭細胞可能存在狀態轉換關系的“前耗竭”細胞🦹🏿♂️。並且🏃🏻♀️,“前耗竭”細胞相對於耗竭細胞的比例與肺腺癌病人的預後相關,這就為肺腺癌提供了新的臨床標誌物🚱。
靶向抑製殺傷性免疫細胞的調節性T細胞(Treg)也是免疫治療的一條重要思路🤵。過去的研究通常將腫瘤內部的Treg作為一個整體與癌旁及外周血中Treg進行比較🌰。而本研究發現,根據TNFRSF9(又稱4-1BB)的表達可以從肺癌浸潤Treg中區分出一群處於激活狀態的Treg,該群Treg中抑製功能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更高,暗示其為腫瘤中真正發揮抑製功能的Treg細胞。同時🧔🏽,激活態Treg的比例與肺腺癌病人的預後相關,可作為另一可靠的臨床標誌物👩🏽🦲🥙。
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宋金濤醫生與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意昂2平台BIOPIC中心、意昂2官网-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博士生郭心怡等為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我院閆天生主任和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意昂2平台BIOPIC中心👋🏽🪓、意昂2官网-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張澤民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圖2🛥:張澤民教授團隊與閆天生主任團隊合影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18-0045-3
(意昂2三院)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