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黨百年·征文】“誓為人民鞠躬盡瘁💻🏦!決心永不動搖👳🏼!”——記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陸道培院士

    編者按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為熱烈慶祝黨的百年華誕,充分展示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程和偉大成就,以文字的形式總結回顧意昂2官网醫學與中國共產黨的緊密聯系,反映建黨100周年來的時代變遷和人民生活變化,激勵師生員工堅定理想信念,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創建“雙一流”工作優異的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醫學部開展以“牢記初心使命 書寫時代芳華”為主題的征文活動。意昂2官网選登優秀征文,以饗讀者,同時歡迎廣大讀者積極投稿。

    【引言】

    “人是要有信仰的,我堅信人生的意義在於為人民作出盡可能多的貢獻。我的知識和才智完全是新中國黨和人民培養出來的💆。我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誓為人民鞠躬盡瘁,誓為發展祖國的醫學科學事業和培養年輕人貢獻自己的全部才智,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這個決心永不動搖!”

    年逾花甲的陸道培在入黨申請書上鄭重地寫下了上述文字,遒勁有力的字體抒發著長久以來一直想對黨說的心裏話🧙🏼‍♂️。

    1993年,62歲的陸道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黨和人民奉獻終身的誓言更加清晰地鐫刻在腦海👌🏿。

    作為中國骨髓移植奠基人,陸道培及血液科團隊努力創造每一個重生的機會,以“人民血液人”的智慧與大愛、膽識與擔當,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在醫學探索的道路上,推倒藩籬,向難而行。

    1963年底,北京的冬天,寒風料峭。

    妙應寺白塔塔檐的風鐸在風中搖曳,發出脆生生的鳴響,站在幾百米外的人民醫院灰色主樓,都能清晰聞及。

    一位包裹嚴實捂著大口罩的22歲青年女子被平車推進了北京醫學院附屬人民醫院,徑直來到內科血液組,找到陸道培醫生。

    女子摘下口罩露出蒼白的面孔,虛弱地說:“陸大夫,我是幾年前在咱們內科實習的護士張秋蘭,我得了再障,我們那邊的醫院說太重了,治不了了。您一定要救救我!”

    陸道培一邊安慰著她,一邊看看家人遞過來的化驗單,也不禁倒吸一口冷氣🧜🏿🎠。張秋蘭的全血細胞指標降低,已經快接近了最低限👩‍👧‍👧。她得的是當時老百姓談之色變的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

    “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攻克血液病!”

    陸道培1931年10月出生於上海一個醫學世家。祖上世代是醫生,父親是當地有名的中醫,他自幼耳濡目染,將治病救人視為職業中的最高選擇。17歲那年,陸道培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上海肇和中學,考入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

    年輕的陸道培在醫學殿堂中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他酷愛讀書,甚至由於政治運動停課時,他都抱著書本躲在正在建樓時的頂層夾縫中讀書。陸道培勤奮刻苦、善思鉆研。195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醫學院畢業,不僅能熟練閱讀各種英、德文醫學書籍,還能借助字典閱讀俄文文獻👱🏽‍♂️。

    大學畢業後,陸道培服從衛生部的統一分配,來到中央人民醫院(即現在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內科工作,從此開啟了60余載的“人民”情緣📰。

    陸道培來到內科擔任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在做住院醫師時期,他先後熟讀了哈氏內科、心臟病💇🏿‍♂️、腎臟病、內分泌🧘🏿‍♀️、熱帶病學等專著,內科系統疾病在腦海中逐漸融會貫通,臨床遇到的疑難病👐🏽、罕見病,他也都能做到判斷不疏漏🫷🏽。

    與此同時,國家號召發揚祖國醫學遺產,提出“中西醫團結”的政策。醫院聘請中醫大家徐衡之,並成立中醫辦公室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治愈了許多疑難病症,其中包括當時被認為是不治之症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白血病”🚅。這讓在中醫世家中成長起來的陸道培十分感興趣🏌️‍♀️。他經常與徐衡之攀談交流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系統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統疾病的思路與方法,深受啟發,開始對血液病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56年,匈牙利血液專家Olga Gvesti來到人民醫院內科工作。Gvesti不僅在出血性疾病和凝血方面有突出成就,對其他血液病及血液形態學也有很深的造詣。陸道培立刻找到醫院院長、內科主任鐘惠瀾教授,申請跟隨Gvesti醫生學習。Gvesti醫生帶領陸道培在臨床實驗方面開展系統訓練,在出血性疾病、溶血性疾病🐻、白血病等領域進行系統學習,為年輕的陸道培打開了血液病診療研究的大門。

    1957年,人民醫院正式成立了中西醫結合的內科血液病專業組,Gvesti醫生任專家顧問,徐衡之任中醫顧問,陸道培任住院醫師。一張桌子、一臺顯微鏡,12張內科病房的非固定床位,就是專業組的全部家當👮🏼‍♀️。

    除了診治血液病患者,陸道培還要兼管內科住院患者🏇。製劑自己配,血液病涉及的血液形態與凝血檢查的化驗自己做,甚至連試管都要自己動手刷。陸道培不僅對血液病從臨床到實驗、從中醫治療到西醫治療都有了系統的認識,而且對各項檢測方法作了重要的改進,特別對凝血酶原與抗凝血酶Ⅲ的計算方法作了創新性的改動🧓🏼。

    1958年,羅馬尼亞血液免疫專家Noemi Pascal來到人民醫院內科工作🖐。陸道培又主動申請到急診科輪轉,晚上在急診值夜班,白天跟隨專家出門診✫、做實驗、查閱書籍文獻🧑‍✈️。Pascal醫生同時在中蘇友誼醫院任職,陸道培經常乘公交車往返於友誼醫院和人民醫院,從未中斷學習。

    在對血液系統疾病的了解愈發加深之後,年輕的陸道培暗下決心:“國家需要,人民需要,我一定更要努力才行!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攻克血液病!”

    他使用中藥📎、抗菌素配合去氫皮質素合並丙酸睾丸素及大劑量維生素B12治療,療效明顯,不少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被成功治愈。人民醫院內科血液組名聲大震,很多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慕名而來。但仍然有一些重症的再生障礙性貧血,中西醫結合內科的治療效果依舊不好💁‍♂️。

    陸道培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補充或者替代患者已經衰竭的骨髓繼續工作,將體內異常改變的血細胞全面重建呢?”陸道培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名詞——骨髓造血幹細胞!

    造血幹細胞是指骨髓中的幹細胞,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潛能,能分化為各種血細胞前體細胞,最終生成各種血細胞成分。

    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紮實的理論基礎,讓陸道培從生物學現象逐步領悟並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健康的骨髓造血幹細胞輸註到患者體內,就像重新播撒了造血的種子,可以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統。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還有很多技術細節無法實現。陸道培經常到協和醫院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當他看到美國華盛頓大學多納爾·托瑪斯將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體內治療造血功能障礙時,興奮不已🙅🏽。“國外能做,中國人也一定可以做!我們要用自己的力量攻克血液病!”

    為了攻克血液病,陸道培做了大膽而謹慎的實踐探索。當時的醫院設備簡陋、經費少💨、人力緊,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沒有資料就自己鉆研!他騰出自己的辦公室改建為移植病房,自己則在樓道上辦公;他和團隊對取骨髓針頭的設計🧖🏽‍♀️、如何采集骨髓👮‍♂️、骨髓用量👃🏻、骨髓顆粒的打碎以防止在肺循環中的堵塞等每一步🔠、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細致地研究與測算,並改良了抽取骨髓的方法🤾🏻‍♂️🏋🏿‍♀️、骨髓懸浮溶液,通過不同型號的三個針頭依次過濾,避免脂肪或骨髓顆粒入血導致肺栓塞。

    就這樣,人民醫院血液組開始了骨髓移植的探索🚗。每治療一個病例,陸道培和團隊都進行思考總結◼️、摸索規律。1961年,陸道培總結了同種骨髓移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經驗,發表在《中華內科雜誌》上,不僅分析了異種、同質𓀇、同種和自身四類骨髓移植的利弊與應用,同時也客觀指出,由於受體對異體骨髓會產生免疫反應,所移植的骨髓不能成活,只有大劑量放射治療移植免疫反應,移植的骨髓才能成活,為日後骨髓移植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實踐探索與經驗積累。

    心懷攻克血液系統疾病這一初心,陸道培一直勤勉努力、孜孜以求、不斷探索:有沒有這樣一個可能,同卵雙胞胎之間進行骨髓移植,不會出現排斥反應呢?治療效果又會如何呢?

    陸道培在不停地查找文獻進行研究的同時,在臨床上也在留意觀察總結。正在此時,患有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張秋蘭找到了陸道培。

    “黨和人民交給我的任務,一定要盡力做到最好!”

    陸道培將張秋蘭收住院。這樣重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普通內科藥物治療效果肯定不好,拖下去只有死路一條。在人民醫院,骨髓移植已經開展了多次,雖然效果不能完全保證,包括免疫排斥等問題尚不能解決,但這是目前唯一有可能產生療效的辦法了,只能就此一搏。

    當得知張秋蘭有一個雙胞胎妹妹時,陸道培眼前一亮,真的有一種“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興奮感。同卵雙胞胎之間開展同質骨髓移植,不存在免疫性的排異,移植效果一定會很好!

    但是張秋蘭的孿生妹妹是個已有3個月身孕的孕婦👋🏽。要從身上抽骨髓,萬一妹妹和肚子裏的寶寶無法承受怎麽辦?那樣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𓀝。可是如果不做骨髓移植,姐姐的病就沒有轉機,只有死路一條。

    基於之前多例骨髓移植積累的臨床經驗,陸道培始終覺得,這次同卵雙胞胎的骨髓移植是可行的。但從孕婦身上抽取骨髓會不會對孕婦和胎兒產生影響?抽取多少骨髓量既能在患者體內發揮作用,又不會影響供者健康?生命攸關,陸道培需要確鑿的證據,一定要萬無一失才行。

    他回到辦公室立刻翻起書來,又去圖書館查閱文獻,以論證孕婦抽取骨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人體的骨髓與每個人的體型體重相關,但平均有3000克左右,抽取盡可能少的骨髓(<200ml),不會對孕婦和胎兒健康產生影響,一個骨髓幹細胞在短短兩周的時間內可分裂增殖為成千個血細胞,這個骨髓輸註量可以改善患者骨髓的造血機能。

    在做了充足的準備工作後,1964年1月17日,張秋蘭和其雙胞胎妹妹被推進了“手術間”。基於前期多例骨髓抽取輸註的操作實踐,技術已經非常嫻熟,手術非常順利。術後,秋蘭的妹妹沒有出現不舒服,腹中的寶寶也健康成長;而張秋蘭的全血指標長勢喜人,妹妹的骨髓移植到姐姐的體內,不僅適應良好,更是開始全面發揮作用!

    出院時,秋蘭一家千恩萬謝,激動不已,陸道培淡淡地微笑著,目送這幸運的一家人,他的心中也因為滿足而喜悅🤰🏼。此次成功的移植,不僅印證了陸道培對同卵雙胞胎之間開展同質骨髓移植可以獲得成功的推論,更是讓他覺得成功治療了一例重症再障,挽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距離自己的初心,更進一步了。

    當時這位33歲的年輕醫生,並不知道自己成功完成的是日後轟動國際的亞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

    “成功靠的不是大膽,而是靠長期的準備和嚴謹的科學🧑🏿‍🔬。”數十年後,當陸道培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認真地說,“黨和人民交給我的任務,一定要盡力做到最好!”

    “在中國完成的第一例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早於很多先進國家!”

    張秋蘭病例的成功,讓陸道培倍受鼓舞。他敏銳地預見到,血液病學正面臨著一個飛躍的前景。當時已開展的組織及器官移植學🉐、血細胞免疫學的研究,對腫瘤學、遺傳病學、免疫治療學的發展,都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這看似神秘被人們認為無法治愈的惡性血液病被攻克的日子就在前面🥔。

    陸道培總結張秋蘭的病例,論證同質骨髓移植的可行,甚至在臨床嘗試著開展自體骨髓移植……然而所有的研究,因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而中斷。

    陸道培被當作只知道埋頭鉆研業務,不重視政治學習的“白專”典型,受到了批判,被迫離開實驗室,擦地板👨‍🦰、搞衛生,還被下放到農村勞動。陸道培卻依然保持冷靜思考,堅持讀書學習。英文文獻書籍看不到,就把箱子裏有關白血病、遺傳學、免疫學和實驗血液學的書籍和教材熟讀若幹遍🖤。在農村勞動期間,偶然得到一本《本草綱目》,他欣喜若狂地藏好,每天偷偷閱讀😮。這段時期的積累,為他日後在國內首先用硫化砷治療白血病🪜👩🏻‍🦽、首先用紫草及紫草提取液治療靜脈炎及血管性紫癱、首先發現大蒜提取物和大蒜新素抗巨細胞病毒等用中藥解決臨床難題,拓寬了思路❇️。

    時間的指針撥到1972年,醫院的工作秩序開始逐漸恢復👰🏽‍♀️。陸道培帶領血液組設計聯合化療方案,使急性白血病完全緩解率逐漸上升到75%-80%;研究的紫草及紫草提取液治療靜脈炎及血管性紫癱,於1978年在國家科技大會上獲得表彰🍁⚂。陸道培及全國的醫學科技工作者都感到:春天到了!破繭而出羽化成蝶的期待,讓每個人心中充滿希望與動力。

    1980年,經國家衛生部考試和推薦,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獎學金的資助,陸道培來到了英國進修。他得知,骨髓移植已經成為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有效手段,在移植過程中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發現,成為決定移植排斥反應高低的重要因素🤙🏽。供者和受者之間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相容程度越高,排斥反應的發生率就越低,移植成功率和移植器官長期存活率就越高。同卵雙胞胎之間的移植屬於人類白細胞抗原全相合,所以張秋蘭病例的成功不是偶然!

    “這個病例成功的時間是1964年,早於日本以及很多先進國家!”這一發現讓陸道培興奮不已。

    1981年《國際血液學會會刊》(美國)刊登了陸道培的論文《同基因骨髓移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轟動國際血液界——早在17年前,一位年輕的中國醫生就已經成功完成了亞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

    1992年,張秋蘭與美國另一位同類患者被收入世界《臨床移植年鑒》,列為經移植無病存活時間最長的記錄。在這部綠皮精裝的年鑒上,用英文記錄下了陸道培在這次移植中創造的“最少有核細胞移植數(0.35x108/kg)”及“安全以孕婦做骨髓供者”的世界記錄,而且保持至今。

    “中國也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異基因骨髓移植”

    進入80年代,國外的骨髓移植技術已有很大發展,歐美等國家相繼出現了一百多個異基因骨髓移植醫療病例,積累了不少經驗。

    在英國醫學研究會白血病學部所在地的倫敦皇家醫師進修學院 Hammersmith 醫院進修半年的經歷,讓陸道培開闊了眼界🪥。無論在實驗室還是病房,他都抓緊時間🧑‍🦼‍➡️𓀄、認真觀察,收集資料👩🏽‍🎨。離開英國後,他又自費到法國聖路易士醫院以及瑞士🌱、德國幾個著名的骨髓移植和白血病診治中心訪問學習。回國時,陸道培的兩個大皮箱不僅裝滿了學習筆記以及有關資料,更是裝滿了對攻克血液病的信心與決心。他的腦海裏形成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中國也一定要搞異基因骨髓移植🧑🏼‍🦱。”

    回到空間局促的醫院,陸道培重新開始中斷了十多年的骨髓移植工作時,醫療組的全班人馬不過六、七個人,連一間正規的超凈室也沒有。他們利用一間辦公室自行設計改裝成超凈室,用一張雙人床架在塑料薄膜內作超凈床,並采取吹風過濾等措施,達到了無菌標準(經測試檢驗符合美國宇航局一百級潔凈度)。

    盡管當時國外已有大量異基因骨髓移植的文獻資料,但他們並沒有照搬照抄🥴。比如,整個療程中,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是,對患者進行大劑量的放射治療,目的是使患者的免疫系統充分抑製以保證骨髓存活🫰🏼。西方國家的放射量為800到1200拉德,如果以同樣的劑量用在中國的患者身上,是否一定會起作用呢?還是會造成合並症增多?陸道培同放射科的大夫一起反復試驗、研究,確定了更適合國人的600到770拉德的放射劑量。

    環胞菌素是國外骨髓移植中一種比較重要的藥物🚰🪴。1980年,陸道培到生產該藥的瑞士藥廠參觀時,商議購買此藥。廠方對中國人能否做這種復雜手術表示懷疑,委婉地謝絕了。陸道培並沒有因此而停步不前,憑著紮實的基礎醫學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他想到胎盤可以阻礙母體對胎兒的排斥,起到免疫上的屏障作用。於是成功利用含抗體的胎盤球蛋白,起到抗病毒細菌感染,調控身體免疫的作用。這恰好解決了全世界在骨髓移植中面臨的難題。經過臨床應用,證明胎盤球蛋白還可以使手術後的“移植物擾素主病”晚出現或不出現。這一研究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註✨。

    通過持續努力,陸道培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1981年9月30日,陸道培和他的同事們成功地為一位患急性白血病的韓姓女大學生進行了骨髓移植,這也是我國第一例異基因骨髓移植。

    提供骨髓的是患者哥哥♈️。同胞兄妹的基因並不完全相同,移植後可能會出現排斥反應,還可能會有移植物抗宿主病以及感染等情況的發生。陸道培事先製定出了周密的應對方案:從術前預處理起,以半小時為單元,逐一部署,使患者順利地闖過了免疫細胞0期、排斥反應等難關,使得被移植的骨髓順利地嵌合新生在患者的體內。

    陸道培白天查看病人,下班作實驗,晚上回家還得翻閱專業書和文獻資料,帶領團隊開展業務學習,每天的日程表總是排得滿滿的,幾乎沒有星期天。即使在家,他也放心不下,經常深更半夜步行一站多地,去附近的小飯館、招待所或部隊醫院打電話,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

    經過陸道培團隊50多個日日夜夜的奮戰,手術後的小韓痊愈了❌。數十年過去了,哥哥的骨髓依然在妹妹的體內造血🛌。

    這項成功的骨髓移植就像一顆啟明星,預示了中國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的興起與蓬勃,照亮了陸道培肩負使命🪯、追尋初心的前進之路👨‍🦽‍➡️。

    “非凡事,非凡人;誌不強,智不達;人所忌,應激多;有不為,方有為;積跬步,致千裏;近以遠,務力行;滿招損,謙受益;精神至,金石開!”

    果斷剛毅的詞句,遒勁有力的書法,折射出作者身體力行的決心☣️。這就是陸道培院士的座右銘,數十年如一日高懸在書房最顯眼的墻壁上👩🏻‍🏭。

    1993年,62歲的陸道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黨和人民奉獻終身的誓言更加清晰地鐫刻在他的腦海。他開創了中國的造血幹細胞移植事業,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裏,不斷推動其發展🤜🏽🪰。

    他首先在亞洲成功開展同基因骨髓移植;首先在國內成功植活異基因骨髓;首先在國內成功完成ABO主要血型不相合的骨髓移植;首先證明硫化砷對某些白血病療效卓著;首先在國內指導建立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首先應用某些新的免疫治療方法治療急性白血病,並取得顯著療效;在國內首先發現三種遺傳性血液疾患;首先報告紫草及提取物對血管性紫癲與靜脈炎有顯著療效,尤其在異基因骨髓移植及中藥治療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方面作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貢獻……

    從零的突破到不斷積累發展,從同基因骨髓移植到異基因骨髓移植,再到現在世界公認的單倍型骨髓移植“北京方案”;從設施簡陋的血液病房,到世界最大的現代化血液病研究中心,再到我國首家中國血液系統疾病臨床研究中心……厚積薄發、承誌啟新,初心引領🛟、使命擔當,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血液團隊為全世界的血液病患者帶去中國人的原創智慧,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人民醫院)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