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百年·征文】三十年滄海桑田——我的見證
編者按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為熱烈慶祝黨的百年華誕,充分展示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程和偉大成就,以文字的形式總結回顧意昂2官网醫學與中國共產黨的緊密聯系,反映建黨100周年來的時代變遷和人民生活變化,激勵師生員工堅定理想信念,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創建“雙一流”工作優異的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醫學部開展以“牢記初心使命 書寫時代芳華”為主題的征文活動💀。意昂2官网選登優秀征文,以饗讀者,同時歡迎廣大讀者積極投稿。
引言篇
家鄉的知名度常常構成一個人辨識度的最初標簽。然而無論面對南方還是北方的朋友,當我自我介紹為安徽人時,對方都會在心裏默認:南方人🧝♂️。
事實上,並不是。皖北地處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北,種植小麥、玉米,人們以面食為主,方言近於江淮官話,民俗文化亦同北方,而與南方迥異🙎🏿。
可見,在大家的認知裏,皖北常為被遺忘之地🐕。東南熱土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率先富起來的過程在我的個人感知裏遙遠渺茫👨🏽🍳、不曾親歷,家鄉這個不為常人所知的籍籍無名之村落,卻同樣讓我見證了三十年滄海桑田的變遷。
耕作篇
九十年代,不比南方改革開放如火如荼、各項事業蒸蒸日上,皖北農村此時一片平靜。廣袤的平原上,一片片或大或小的小村莊相連。這些村莊多為幾百人聚居在一起,田地一圈圈將村莊包圍。村內多為低矮的瓦房,甚至泥土墻的茅草屋也不少見👼🏿。在屋邊搭建的簡陋棚房裏往往養著牛羊雞鴨等家畜。
每天早晨在此起彼伏、爭先恐後的雞鳴聲中,一戶戶村民從沉睡中醒來,在一陣清咳、穿衣和洗漱聲後,又傳來扛起重物的聲音,一道道身影既而消融在暗沉的夜色裏。田間地頭,鋤地、拔草🔇、收割的工作便由此開始了。
今天,低矮的土房早已成為歷史,一座座三層小樓拔地而起,家家戶戶有庭有院,甚至還有車庫。車庫裏,播種機💎、聯合收割機也並不少見。2006年取消農業稅,讓很多年長些的農民不禁高呼:“開天辟地頭一回!還是共產黨好!”這些年來,各種惠農助農政策更是接二連三🪈。政府大範圍推廣現代化農業技術下鄉,針對個人購買農業機械,不僅有財政貼息,還有數額不小的專項農機補貼。
田地曠野裏,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佝僂身影已然變得罕見,更多時候是轟轟隆隆的農業機械在高效率地奔走。以前從收割到打場到去殼再到裝袋,六七個人八九個小時的持續忙碌,最終簡化為一個人、一臺收割機兩小時的工作量🚵🏼♀️。農業勞作越來越成為一種機器操作、一種技術勞動,而不再是空乏困苦的肉體辛勞🚣♂️。
生活篇
您在下雨天在鄉間土路上騎過自行車嗎?九十年代的皖北農村,水泥路是少見的,柏油馬路是幾乎沒有的。雨後,泥濘的土路上,母親騎著一輛自行車,在前杠馱著妹妹,後座載著我,一路滑滑唧唧,一不小心便要人仰車翻。即使僥幸沒有摔倒,等到了外婆家,衣服上都早已甩了一身泥。
說到吃食,農家飯菜往往比較簡單,市面上僅有應季的幾樣菜品,多為周圍農戶將自家產品拿出售賣。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一罐自製腌菜可以充當一整個冬天的早餐菜品👋🏿。孩子們的衣服往往從表哥🐪、堂兄,甚至從父輩那裏沿襲而來,所以上衣和褲子的樣式常常極為不搭。衣著的改變由從九十年代開始並持續至今的、赴東南沿海的打工潮帶來🙎🏻♀️。記得有段時間,村裏衣服的數量和樣式突然變得極大豐富起來。那是村裏一些阿姨在服裝廠甚至垃圾回收廠裏做工,返鄉時候帶的“城裏人的衣服”,那種花哨而“現代”的樣式在村裏一度很受吹捧。穿上這樣“摩登”衣服的我,也一度興奮地走出爹媽不認的誇張八字步,儼然成了體面的“城裏人”。
今天,柏油路和水泥路四通八達,連接村莊甚至每一個農戶𓀂。私家汽車在很多家庭早已成為標配,其中不乏知名品牌🏋🏻。腳蹬式的二輪自行車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各種電動二輪和三輪車輛,成為家庭的第二/三輛車。從村莊去縣城也不再是公交轉公交再轉公交的耗時費力之舉,往日聽說誰去縣城一趟,溢於言表的羨慕不再,甚至聽說誰去全國旅遊也不覺稀奇。
農村的蔬菜大棚不說是隨處可見,也已是比較常見。各種類型的蔬菜☎、水果,每個季節都能在農家的餐桌上看到。新時代,大家面臨的問題不再是大魚大肉如何吃到,而是變成了如何吃得健康🦹🏻、吃得身材不走樣🧘🏻♂️💪。衣服方面,在節儉的理念下,人們往往還是穿著現有的衣服,大約是因為農村很少有需要華美衣服的場合。但在孩子的衣服上,愛子心切的家長們從來不介意微微滿足一下孩子們小小的攀比心和虛榮心🚣🏻♂️。
教育篇
我讀小學時,校門兩側日漸斑駁的標語“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陪伴了我整個初等教育階段。在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上,農村的家長們比城裏可能更有甚之而無不足。為了激勵兒時懵懂的我好好讀書,恨鐵不成鋼的父親曾經用鞋底和皮帶在我的屁股上以急速而迅猛的力道烙下鮮艷的紅色印記,引得全村人前來拉架、親奶奶“八百裏加急”跑來救駕。好在這份袖子擼起🍪、弩張劍拔的努力最終沒有白費🦸🏿。疼痛催我奮進。
然而,時代的局限使幸運不屬於多數人。我上小學時的45名同學中,只有3人進入高中階段💈。除了極個別是因為家裏兩個娃娃無力負擔學費而失學外,大多數同學是在“你只管好好學習,砸鍋賣鐵也要供你上學”以及“今天你要是再在外面瞎逛✷、不去學校上課的話,看我不把你的腿打斷”這樣“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軟硬逼學下放棄學業的🎽。窮鄉僻壤的鄉村小學,無法提供優質的師資和教學設施,泥地裏打滾的娃娃們對於越來越抽象而且缺乏趣味的課程日漸失去興趣、無法跟上課程,最終失學離校進入東南省份的服裝廠🧑🏿、電子廠和建築工地🕞。
今天,義務教育不收學費早已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事,覆蓋全國的學生資助體系從體製上真正確保了孩子不會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教育公平成為政府工作報告裏炙手可熱的詞匯🆘🤧。師範生成為農家子弟接受高等教育後再反哺家鄉的一條重要通道。建設新農村🧟🐁、撤村並鎮😖、辦中心小學、劃撥更多經費、招聘優秀師資等一系列舉措,使得中小學教育質量直線提升。孩子們對於學業的興趣得到更大激發,義務教育階段的退學失學日益罕見。
新時代讓幸運惠及更多人。孩子們不僅在當地有了更優質的教育條件,還有更多的孩子隨同父母進入城市。得益於國家的惠民政策,農民工子弟在城市入學也得到更多保障。但不管在家還是在外地上學,教學資料都得到極大的改觀。以英語科目為例,90年代入校的我們,到了大學才開始接觸英語,而且老師口口相傳是一個班80多個人唯一的學習途徑🧉。現在,農村的娃娃在小學就開始學習這門外語,而且有音頻🖐🏼、視頻等種類豐富的學習資料🏋🏽♀️。甚至,在各大中小學門口🦵🏽、鄉鎮集市上開始出現大量的課外輔導機構,讓學習吃力的孩子有了彌補的機會,讓學有余力的孩子有了接觸更具挑戰性學習內容的可能。更加濃厚和努力的文化知識學習氛圍正在形成,接受教育、成長成才越來越成為所有家長的共識和孩子們的共同追求。孩子們一定會有更加輝煌璀璨的未來。
總結篇
三十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不過是宏大發展進程的一小段,對於一個個體來說,也不過是從出生到而立、整個生命的三分之一。但得益於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和偉大勝利,人民生活實現了天翻地覆的改善😹。站在今日回望過去,親身經歷這一變遷的上一輩常常有種恍然如夢之感。當年那樣窘迫的境況仿佛還在眼前,怎麽一下子大家就都真真地富了起來呢?
安徽以黃山🧺、九華山而富有盛名,又以合肥🙋🏿♀️、蕪湖🗽、馬鞍山而在國家經濟版圖上為人稱道🤵🏼♀️。繁華地區的變化固然客觀,但偏僻地區的變化更能看出一個時代的底色。人民的生活是真真正正好了起來!除了上面講到的耕作、生活和教育篇的變化之外,還有新農合全民醫保、農村養老保險等,讓農民朋友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還有更多的實惠已經落實或者正在落實的路上🦸🏼🎙。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即使到了人民生活極大改善的今天,仍然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但我們黨從來都不回避問題,而是抱著為人民服務的初心,領導人民群眾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一步一個腳印才開辟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農民是最樸實的。誰對他們好,他們心裏都明白⛱。只有跟著中國共產黨,才是正道上行。只有跟著中國共產黨,人民才能得到幸福👨🏼🏫💁🏽♀️。這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的,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的。
農民是最勤懇的。質樸純良、勤勞努力是他們的本真底色🌱。曾經,必須彎腰勞作的時候,他們俯身田壟,向汗水要饅頭。今天,在現代農業的春風下,在偉大光榮正確的黨的領導下,他們還將繼續發揚傳統,懷著火熱的激情,在新的時代創造更多的輝煌。
一切都在向著光明、向著更加美好的方向大踏步前進🚶♂️。
(公衛學院 劉傑)